赵季平:人到中年承受丧妻之痛,续弦娶小18岁佳人成美谈

时间:2022-04-19 01:09:35阅读:1501
提起赵季平,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只要开口唱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 莫回呀头....”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基因觉醒了?没错,这首歌就是赵季平老先生专门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所写的。如果这首歌也不

提起赵季平,可能很多人不认识。

但只要开口唱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往前走 莫回呀头....”

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基因觉醒了?

没错,这首歌就是赵季平老先生专门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所写的。

如果这首歌也不熟悉的话,那接下来这首你一定听过。

“大河向东流啊”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这个总熟悉吧。

这首歌是赵季平先生为电视剧《水浒传》创作的主题曲,红遍大江南北。

听到熟悉的歌曲,许多人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呀。

好汉歌》人人都会唱,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更少有人关注歌曲背后的词曲作者。

今天,就来认识这位“作曲界的泰斗”——赵季平先生。

1

1984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找到了赵季平。

当时,刚刚走出校门的陈凯歌意气风发,立志要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

他拉着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张艺谋和何群,告诉他们自己打算拍《黄土地》。

一看剧本,张艺谋和何群当即表示同意。

可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陕北高原,音乐方面怎么办呢?

陈凯歌也不知道怎么办,他大手一挥:先去陕北拍电影,音乐的事容我想想。

在去陕北的路上,陈凯歌听到了赵季平的作品,当即表示,要找他为自己的电影作曲。

但谱曲并不是在坐在空调房里就能完成的,必须得深入民间,深入生活。

于是,赵季平和陈凯歌,张艺谋一同前往陕北采风,在漫天飞舞的黄沙里,诞生了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电影——《黄土地》。

《黄土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真正崛起。

导演陈凯歌获奖无数,此时距离张艺谋凭借《红高粱》惊艳世界还有三年。

能有此成就,电影的配乐功不可没。

但影片音乐的最大功臣赵季平却不是很满意,因为他觉得此时自己的创作还不够成熟。

但是,《黄土地》对赵季平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他和摄影师张艺谋达成了一个约定。

万一哪天,张艺谋去拍电影了,赵季平就去给他做音乐。

1987年,赵季平按照约定,为电影《红高粱》作曲,并凭借《酒神曲》获得第八届“金鸡奖”最佳作曲奖。

十年后的1997年,他为电视剧《水浒传》所作的主题曲《好汉歌》经刘欢传唱,更是家喻户晓。

稍微了解了他的成就,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能造就出这样的音乐奇才?

除了从小的耳濡目染外,赵季平的两任妻子也功不可没。

2

赵季平出生在甘肃平凉,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

他的父亲是著名画家赵望云,他从小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长大,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1962年,赵季平前往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求学。

在学校琴房里,他遇到了一个女孩——孙玲。

孙玲一袭白衣,安静地坐在钢琴面前,阳光撒在她垂下来的头发上,让赵季平挪不开眼。

两人对音乐都有独到的见解,又是同学,一来二去,很快就相恋了。

可没多久,他们的恋情就遭到了第一次考验——毕业。

毕业时,赵季平被分配到戏曲研究所,而孙玲却被分配到陕西一个贫困的小县城。

由于家庭的原因,孙玲不愿意连累赵季平,主动提出分手。

赵季平不同意。

孙玲没办法,只好在一个深夜,收拾东西,默默离开,连招呼都没有打。

谁也不会想到,这次离开,居然把他们分开了整整十年。

那个年代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太方便,分隔两地的人也很难再联系上彼此。

但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兜兜转转,十年后,两人竟然重逢了。

更神奇的是,双方都没有成家。

十年间,两人仿佛就是为了等这一刻似的。

自然而然地他们又重新在一起了,于是二人终于再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不久之后,儿子赵麟出生。

家庭幸福美满的同时,赵季平的事业发展也蒸蒸日上。

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是每一个组建家庭的人都要考虑的问题。

赵季平也不例外。

尤其是儿子的出生,更让他觉得分身乏术。

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孙玲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辞职在家做全职主妇。

赵季平知道,妻子对音乐有很大的热爱,但为了自己,妻子竟然愿意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他非常感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音乐创作上,用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妻子。

全职主妇的工作并不轻松。

不久之后,赵季平获得了一个到北京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他却犹豫了。

不是怕去北京要吃苦受累,而是知道一旦自己走了,妻子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反而是妻子孙玲知道情况后,安慰他说:“你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

这时候,赵季平还不是很有名气,日子过得很苦。

妻子孙玲为了让远在北京的他放心创作,不仅要想办法维持家庭的一切开销,还要千方百计省下钱来给他寄到北京。

在妻子的支持下,赵季平的事业不仅有了起色,还渐渐在国际上打响了知名度。

赵季平成名之后,应邀去欧洲各国访问。

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语言不通。

虽然每次出行都有翻译陪同,但艺术这种东西,有时只有相同文化语境下的人才懂其中的意思,翻译过去的总是差了点意思。

再加上赵季平的音乐风格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只有深入理解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才能翻译出其中的精髓。

为此,赵季平很是苦恼。

跟妻子说起这个问题时,总是忍不住说一句:“只有你能理解我。”

说着无意,听着有心。

孙玲看到丈夫天天为此事烦恼,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丈夫的翻译。

于是,她每天白天忙完家里的活之后,晚上在灯光下抱着书本自学。

没过多久,她就达到了可以帮丈夫翻译的程度了。

从那以后,赵季平在国外的翻译都是由妻子孙玲来完成的。

随着《黄土地》和《红高粱》的成功,赵季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每当有人问他创作的诀窍时,他总是笑着说:正因为有了妻子的全力支持,他才能创作出成绩。

在孙玲的大力支持下,不仅赵季平在音乐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儿子赵麟也子承父业,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

这一切都离不开孙玲的悉心教导。

就在大家觉得儿子也已取得成就,孙玲终于能歇一歇时,一个噩耗降临了。

孙玲被查出身患肺癌。

早在结婚之前,孙玲的身体就一直不大好,经常咳嗽。

那个时候还年轻,也没人当回事。

况且结婚之后,孙玲咳嗽的症状减轻了很多,家里人也就都没在意。

得知妻子的身体状况后,赵季平心疼不已。

他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带着妻子遍访名医,只要听说哪里能治,排除万难也要去。

但无济于事,在与病魔抗争一年后,孙玲还是走了。

临终时,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丈夫赵季平。

她不停地嘱咐儿子照顾好父亲,儿子只能含泪答应。

妻子走后,赵季平的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之前被孙玲照顾得太好,年过半百的赵季平甚至连饭也不会做,整日沉浸在伤心的情绪里,吃饭则是能应付就应付。

伤心的情绪不仅让他的生活一团糟,对他事业上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好友兼同窗张坚不忍心看他这样,打算给他重新介绍一个妻子。

3

张坚是赵季平的发小,也是赵季平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同学。

他非常清楚赵季平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想到了张宁佳。

张宁佳是成都新都川剧团的女演员,跟前夫离婚后,一直独自带着女儿生活。

给张宁佳介绍对象的人从来就没有断过,但她只想好好跟女儿生活,根本没考虑过再婚的事情。

可不知为什么,听到好友张坚介绍赵季平时,张宁佳居然点头同意了。

虽然赵季平要比自己大18岁。

但是,他们两人一个在西安,一个在成都,见面也不容易。

于是,两人先是书信往来。

等聊得差不多时,赵季平决定“十一”假期去成都跟张宁佳会面。

可临近“十一”,他恰好有事,行程只好取消,下次再约。

可张宁佳觉得,既然你过不来,那我过去也是一样的。

但张宁佳没有提前告诉赵季平自己要去找他,而是直接飞到了赵季平在西安的家。

当赵季平打开门的那一刻,他并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跟自己书信来往半年多的张宁佳。

还是张宁佳主动开口自我介绍:“您好,我是您的女朋友。”

面对着张宁佳的大方热情,赵季平一时没反应过来。

张宁佳还以为自己突然到来给他造成了心理压力,又补充道:“不过处对象这种事还是要看缘分的,有缘做夫妻,没有缘,咱还可以做朋友嘛。”

赵季平被她的幽默打动,连忙请她进屋。

张宁佳刚踏进门就开始收拾,看着她忙碌的背影,赵季平感觉,是妻子孙玲又回来了。

这次见面后,两人的感情突飞猛进,自然而然就走到了一起。

在一起之后,随着对赵季平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张宁佳却渐渐地生出了退缩之意。

因为她觉得赵季平名声太大了,怕自己配不上他。

这时,又是两人共同的好友张坚站出来鼓励她,说她都敢一个人去西安见赵季平,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张宁佳想想也是,之前因为自己一直不愿意再婚,已经错过了太多。

这次要是因为自己不够勇敢而错过,恐怕要后悔上一辈子。

她不再退缩,而是大大方方地跟赵季平走到了一起。

结婚之后,张宁佳带着女儿搬到了西安。

为了更好地照顾赵季平,张宁佳做出了和孙玲一样的决定。

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归家庭,帮赵季平处理一切琐事。

两人虽是重组家庭,但却异常和谐。

张宁佳在音乐上也颇有造诣,经常和赵季平一起讨论音乐问题。

没了后顾之忧的赵季平,终于可以重新把所有精力都用在音乐创作上了,事业也更上一层楼。

而每当有人问到第二任妻子对自己创作上的帮助时,赵季平也毫不掩饰对妻子的赞美与感激。

回顾赵季平的音乐成就,可以说,除了家庭的熏陶,自身对音乐的追求及努力外,两任妻子,孙玲和张宁佳对他音乐创作上的帮助也不可小觑。

没有她们的甘愿牺牲,可能赵季平的创作之路还要走的更艰难一些。

因此,可以说,赵季平的在音乐上的成就是他和两任妻子共同取得的。

陈凯歌张艺谋电影赵季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