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了。
最近有一部央视新剧期待值太高了,网友都是翘首以盼。
没办法。这部剧,光是剧名,就感受到一股主旋律大剧的气吞山河之势——《大决战》。
这名字一出,许多人立刻会想到上世纪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大决战》三部曲,分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部共6集,整个系列影片加起来11个小时,完全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
这个系列,当然也被公认为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
但,就算是这样的史诗大作,依然碍于篇幅无法完全将三大战役的诸多历史细节全部涵盖进去,一直有观众问,什么时候,能看到一部全景式立体式展现“三大战役”的电视剧?
终于等到了。看海报,就一个字,稳。央视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协助拍摄。
阵容,炸裂。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等所演绎的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刘少奇、任弼时等形象,早已经历了无数影视剧的磨练和沉淀。
再加上,实力派演员如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于和伟饰演的林彪、刘涛饰演的宋美龄,就问你,期待不期待?
总导演高希希,出名的擅长拍历史大剧,他掌舵,妥。
但,观众还是难免问一句:央视出手,顶配阵容, 能不能再创经典?
首播集,不足以定成败,但也交出第一份成绩单,行不行?
收视,在竞争激烈的周五晚遥遥领先,完胜群星荟萃的老牌综艺《奔跑吧》。
观众评语最多的是:一集,没看够。
品质,两个字:好看。
但好看,只是面子,史诗大剧,关键还是得看里子,单说首播集,一句话总结,有史实、有交锋、有格局。
难得在于——将壮阔史诗,呈现于小屏幕之上,将历史人物,还原于历史轨迹之中。
记下来,就让我们剖开细节,深入好看背后,这届电视人,如何打响这场国产主旋律大剧的“大决战”。
首集:全员演技超神,文戏张力拉满从首集内容看,一开场,就是三大战役前的重庆谈判,主要历史人物,尤其是这场谈判中的两大关键人物,接连出场。
剧集的第一个亮点,正是大历史人物化「小」。
在这场智与勇的较量中,首先完成了历史人物向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神似”的转变,甚至不乏生活化的演绎存在。
必须说,史诗大戏难拍,难在群像。为什么说《大决战》的群像是难上加难?
因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每个主要人物的戏份都相对有限,或者说,被集中了那特定的几年,而无法像许多岁月跨度更大的主旋律剧一样,在历史变迁中去完成人物的纵深刻画,但在特定的岁月里,又要让人物熠熠生辉,甚至每个主要人物都不能弱,一个弱了,就会被观众挑刺,因为这些人物早已埋入观众心里。
幸好,看完《大决战》,出场的每个人物,都分量十足。
不过导演高群书,显然对演员演技先做了“减法”。
现在我们夸一个演员,用烂了“演技炸裂”。
高群书偏让演员反着来——一个比一个克制,一个比一个内敛。
开篇,就打了个样。
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
从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看,当年的毛主席是带着巨大的胸怀和冒着对方背信弃义的风险去重庆的,开场戏,怎么演?
答案是:笑,开怀轻松地笑。
唐国强剧中的开场戏,就是他饰演的毛泽东、刘劲饰演的周恩来第一次乘坐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应蒋介石“共商国是”之邀,商讨这个刚刚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国家的未来之路。
而故事基于历史的一个重要设定是: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乘坐飞机。
不难看出,唐国强在演绎中带出了一定的毛主席的紧张感。
面对他人调侃,毛泽东一句“文白先生,你把我抬这么高,两脚踩不着地,不踏实啊”就轻松化解。
而当话题引向谈判背后对方的真实目的,唐国强在表演中加入了举重若轻,几句谈笑,就把一代伟人的情怀与视野演了出来,这就是表演中的谈笑用兵。
再看另一个关键人物,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
先是几段发言和对话,就演出了历史上蒋介石的神情姿态,尤其他面部的微表情和身形,都既接近历史人物,又能带出与过往多个版本的不同,能让观众感受到区别。
表面看,这个人物手拄拐杖的样子甚至有点慈祥,说话慢条斯理,但王劲松每次出场,他的台词,又给人十足的压迫感,有种不怒自威的气质,甚至于,还带着一股匪气。
比如首集中蒋介石巡视餐桌,看到一罐辣椒之后,呵斥佣人,怼脸镜头下,只凭眼神、嘴角,就泄露出他细微情绪波动与假和金鸡奖最佳影片谈的内心。
尤其是那场发飙,整张脸,除了嘴在机械地动。其它五官都是僵的。
越是这么演,越是给人阴恻恻之感。
但角色塑造精彩,还是第一步,有了贴脸的历史人物,怎么让戏好看,才是关键的第二步。
重庆谈判的背景,观众已经非常了解,表面的谈判和签字背后,却是国民党大量军队的调度,希望以谈判争取时间,实现其所谓的速战速决,当然最后是速战速决了,只是赢家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料。
但首集以重庆谈判编排剧情其实有一定风险,因为它跳过了部分观众很期待的战争戏,上来就是一整集的文戏。要是拍得不好,故事就容易变得注水、套路。
但《大决战》的首集,却是在表面的静水微澜中,完成一系列紧张、惊险的智斗,桌面下的斗智戏码,一环接一环地上演。
这就是首播集的第二个亮点:突出文戏的张力。
相比各种战场对决、枪战爆破的戏码,能够直接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这种叙事方式,更显出了这部剧的风格:以重庆谈判为切入点,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全剧,因为大气,所以首集就稳得住。有实力,藏着,不着急抖出来。
但没有战火,不代表首集就没有战场,战场,就是重庆。
只不过这场对决,是一场气场和胸怀上的对弈。唐国强和王劲松则演出了不同层次的攻防。
第一轮,见面。
蒋介石不但不去机场迎接毛主席和周总理,还在见面中特意安排自己从二楼的楼梯上走下来,让毛主席和周总理站在下边,迎接他。
毛主席却跟随鼓掌,周总理看到主席鼓掌,也鼓掌,表面看,蒋介石气派十足,但光是这个开场,已经见出了人物的高低。
而落座之后,老蒋的谈话,和毛主席的回应,就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好戏。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仿佛千军万马。
比如,主席带着孙先生的同款帽子来,用意明确,表明和谈的诚意。可表面上是关于帽子的讨论,老蒋却将潜台词带向了关乎对道路的选择与态度。
而毛主席的回应,则处处可见智慧与气度,从容不迫中,就完成了一场四两拨千斤的回应,与对和平态度的表达。
尽管是文戏,但依然能感受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一个是带着最大的诚意来谈,为了和平愿意做出最大的让步;一个却是接着谈判来拖延时间,实则是全国运兵、想要抢占胜利果实。
看上去是文戏,其实文戏的张力早已拉满,几段对话,就仿佛千军列阵,万马奔腾。
“都说我这里是龙潭虎穴,毛先生不怕吗?” “我与公仆会面,有什么可怕的呢?”
这反将一车,真精彩。
而毛主席对谈判精辟的描述,更是一锤定音:谈判,谈下去才有个盼头。
整场戏,观众不难感受到双方的斗智斗勇,谈笑都是用兵,戏剧张力很足。
这场文戏,堪称教科书级别。
文戏演出戏剧张力,火花四溢还不是最难,难的是每一层都要克制,看似松弛,但所有演员的克制,实则把视线引向另一个更焦灼的战场。
这,才叫大决战。
悬念:于和伟演林彪,刘涛演宋美龄,如何“取形求神”说完首集,你大概能感受到——《大决战》必然是国产小荧幕上,又一次群戏高光。
剧中的主要角色,全是举重若轻的历史人物。名字我们都熟,事迹我们也都了解。
但毕竟时代遥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伟人都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停留在历史文献上。
尤其对新一代观众,有些模糊,有距离感。所以本剧也不拘泥于“以事件写历史”的教科书式传统写法,而是选择了“以人物写历史”的方法,通过将各个层面的人物线以网状结构编织在一起,推动情节的演变与发展,将最具戏剧性的历史转折点、命运关键点、性格爆发点结合起来。这当然对主要演员的表演要求极高。
可以说,有些演员已经经历了大量的荧幕考验,比如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
影版《大决战》毛主席的扮演者,是一生出演了84次毛主席的古月。
在《鲁豫有约》中,古月回忆,当年饰演毛主席时,因为天庭不够饱满,他在化妆师的建议下,慢慢轻拔额前的一撮头发,硬拔出了和主席一样的发际线,在饰演主席时才做到了形神兼备。
古月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完成100部电影,可惜2005年,他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
而唐国强是从1996年在电影《长征》里第一次出演毛泽东,非特型演员出身的他一度被怀疑是否能塑造好伟人。
但随后20多年,唐国强一共出演毛泽东31次,被誉为主席专业户。
又比如剧中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刘劲最开始出演的是青年周恩来,为了从形象上更接近总理,他20多天不吃主食,在化妆的帮助下几乎完美还原了总理的风采。
从青年演到中年,演员随着扮演人物的荧幕年龄一同老去,观众早已认可了他的表演。
相对这些资深扮演者,难度更大的,肯定是第一次扮演历史人物的演员们。
比如于和伟饰演林彪。
首集并未登场的于和伟,在预告片里贴上了林彪标志性的厚眉毛,化妆后脸型也瘦削很多,但外形依然和人物原型有着一定的距离。
尤其是于和伟本人是东北大汉,光是身高已经和林彪有分别,努着劲儿想追求马绍信版的林彪那份形似,没有必要。
但于和伟可以求的,正是他包揽曹操刘备荀彧等三国历史人物常用的,去形求神。
林彪真实的人物性格是十分严肃的,有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不妨看一看预告中,于和伟的这记瞪眼,即使只是静态图,是不是,已经有内味了?
再看塔山阻击战中的于和伟演出的气势,我赌这一次,于和伟也很难令观众失望。悬念只是:有多精彩?
又比如宁理饰演的戴笠。《沉默的真相》《无证之罪》中大放异彩的黄金配角,能否演好这个隐秘的历史人物?
宋美龄的扮演者刘涛,最早的宋美龄是由特型演员吴志远饰演,后来演员的版本变得很多,俞飞鸿、蒋勤勤、邬君梅、高圆圆、张天爱,都曾饰演过宋美龄。
此前刘涛在剧中的扮相已经美出圈,但接下来,刘涛还必须经历一场真正的演技考验。
格局:国产史诗大剧,又要破局了某种意义上说,剧版《大决战》也要经历的一场考验,就是必然有老观众将这版《大决战》,和影版比较。
90年代初的《大决战》三部曲是至今规模最大的战争电影,由于当年没有CG特效技术,片中所有宏伟壮丽的战争镜头都是实景拍摄。
拍摄过程动用了上万部队参与,装备车、坦克、火炮、战马不计其数,最后统计参与演出的军人多达13万人次,创造了中国电影之最。
这届电视人,怎么再造那场史诗大战?
主旋律创作,首先应当是面向大众的创作,应当接地气,应当雅俗共赏。
简言之,要好看。怎么好看,首先是大场面。
从预告片看,《大决战》,绝对少不了大的战场对决场面。
而高群书导演的战争戏,向来运镜娴熟,调度有序,对构图和剪辑也十分考究。摄影、美术、视效、置景、道具等方面,少有弱项。
同时,还是追求真材实料的高手。
《大决战》全剧都是实景、3D建模、AI修复、特效制作相结合拍摄呈现。
就拿服化道来说。
为了还原那场恢弘大战,仅各个主演服装就多达302套,国共两军军装设计32套,全剧各类服装达7500套;另制作和选用道具火炮107门、坦克6辆、枪支1400余支,国共两军的装备设计1300套,共计12000件,战场装备类道具15000余件,其陈设道具20000余件,数量之大可见一斑。
但场面大还只是第一步,要让剧集好看,还有关键第二招:大叙事。
从先前已释放的内容来看,《大决战》采用了多线索交织推进叙事的方式,从战略、战术、战斗三个方面层层展开。
“多线索推进”,对应的是对“三大战役”全景立体式地展现,在多线叙事的呈现中,观众不是只能获得一个观剧制高点,而是能在剧情推动中,通过近似于“散点透视”的方式,从具体战场、战局的线索或视角代入,从而守收获沉浸式观剧体验。
但光有场面、叙事,还不够,《大决战》还有第三点:大写的人。
整部剧,既要将伟人拍「小」,也要将小人物拍「大」,甚至要刻画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性、成长与抉择,让观众看到信仰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看到中国人民最普遍存在的品质与力量。
三大战役,更像一根引线。引线另一端,是一整个大战军民的信仰和热血。
这种信仰,用炮火无法撼动,用荣誉不足以丈量,也正因为这么多人的流血牺牲,大决战,方显出它的第四大特质——
大格局。
剧集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表彰大会”,而从战略、战术、战斗三大层面揭示战争,是对当时中国各个层面群体的展现,代表人物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涉及内容之宽,可谓前所未有。
剧集只是一系列战场对决或是谈判桌上的斗智吗?
埋藏在故事底下的主题其实在于:通过立体展现国共双方,形成对比,铺垫出双方截然不同又历史必然的原因与结局。
换言之,到最后,《大决战》的落脚点已不在决战,而在历史。
何为大决战背后的大历史,那就是从“历史的正义”和“人民群众的选择”这两个角度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人心并最终获取解放战争胜利,大战背后,是波澜壮阔,酣畅淋漓的英雄赞歌,更是细水长流,以小见大的平民史诗。
剧集不仅要让观众看到,决战的结果,更要让观众看到,三大战役的结果为何取得。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看剧需要的其实很简单:一部用心的好电视剧,而已。
但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需要一个剧组上上下下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一场中国电视人的大决战,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这届国产剧自己,而战役的目的也不是分出胜负,或者创造一个高山仰止的顶点。
而是由此见证,国产主旋律电视剧,还有非常广阔的未来。
最新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