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9亿播放量,这支籍籍无名的县城乐队熬出头了!
这两天,我在抖音刷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热搜:
“麻园诗人《泸沽湖》翻唱挑战。”
无数博主拍唱歌视频,致敬原唱。
真没想到,我喜欢多年的宝藏乐队居然火了,还多了那么多模仿者。
而且,这首意外爆火的单曲,在抖音还拥有9.2亿播放量。
没多久,麻园诗人也上传了清唱视频,一人弹琴,一人唱歌,完全还原了这首民谣最质朴的模样。
听过太多翻唱,还是原唱足够动人。
说起云南,很多人会想到郝云的《去大理》跟密室逃脱类似的电影、赵雷的《再也不会去丽江》、徐千雅的《彩云之南》...
作为扎根于云南的一支乐队,麻园诗人其实也配有姓名。
他们的音乐,犹如迷人的云南一样,充满野生之美。
论制作,没什么高级编曲,华丽歌词;
论唱功,主唱苦果那略带哭腔的花式转音很魔性,还经常被人调侃“不便秘一周发不出这声”。
但他们真诚、低调,用《泸沽湖》、《昆明》、《此站麻园》等一首首独具云南特色歌曲,轻轻叩击听众敏感的心扉。
看到他们火了,我一点不惊奇,甚至还有他们火的太迟的遗憾感。
1
“如果你现在在泸沽湖边,那你一定要听《泸沽湖》。”
这是抖音里,一位网友的评论。
我也有相同的共鸣。
多年前第一次听,这首歌就给我如临湖边的画面感。
前奏舒缓,在悠扬的吉他声,我仿佛置身夜色中,看到深蓝天幕,点点星光,湖水轻轻敲打岸边礁石。
正如乐队名一样,他们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尽显诗人底色。
有诗的孤独和痛苦,也有诗的喧嚣和热闹。
歌名虽是“泸沽湖”,但麻园诗人却是在唱“人”。
第一段歌词,就惊艳到我了:十年以后你会相信吗,路过春秋都写在身上,每次失望也不会太过悲伤。
这句歌词像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对后生的慰藉。
现在经历的所有磨难,十年后再看,都只是当年一个序章。
整首歌基调和歌词都是丧的,但细细听来,作者并非想灌输黑暗给大家,而是希望听者走过漫长黑暗,走向光明。
就像旖旎的泸沽湖,它也会暗藏波涛,险象环生;
可旅人看到的,始终是漫山红遍,湖水澄净。
《泸沽湖》评论区也不乏很多走心留言,大家敞开胸怀,尽兴倾诉。
隔着网线,五湖四海的人们听着同一首歌,滋生了相同的情绪。
这也许就是《泸沽湖》这首歌,是麻园诗人最大的魅力。
2
麻园诗人成立已有13个年头了,几经变动,形成了今天的稳定阵容。
主唱苦果,吉他高飞,贝斯姬唯,鼓手杠杠。
四个大男生有相同的生活习惯和音乐理念。
面对镜头和大众,他们羞于开口,腼腆地像躲在妈妈身后的孩子。
甚至,苦果在于粉丝互动时,说过一句我不会红的。
或许这正是云南乐队的特质,他们习惯于将商业化拒绝于音乐城堡之外,骨子里的淳朴,使他们只忠于自己。
他们在《昆明》里唱:因为风吹过彩虹,昆明的夜空,让谁也变得温柔。
云南的土地,不仅造就了一方秀丽风景,还孕育了一群朴实的人。
创作音乐时,他们笃信不能产生任何虚无的东西。
麻田诗人有一张专辑《不爱说话的人》,他们坚定又明确地唱出了真实的内心声音。
《晚安》将无人可说晚安的寂寞感描绘的入木三分;
《左边的鱼》嘶吼中略带哭泣的唱腔充满张力;
《黑夜传说》又在歌颂一种打破桎梏的对抗精神。
有人评价麻园诗人:云南乐队的新生力量。
他们不止有诗一般的吟唱,也有重型音乐那样的嘶吼。
《榻榻米》是典型代表作,麻园诗人的不甘、质问、痛苦彻底得到了释放。
听麻园诗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诗意的《泸沽湖》是他们,躁动的《榻榻米》也是他们。
为什么喜欢麻园诗人?
答案有很多,很多...
我的答案是:他们从不藏掖着自己的情绪,即便有些情绪悲观又负面。
青春与成长,理想与世俗,远方和苟且,当种种矛盾交缠在一起。
麻园诗人用他们炙热的音乐告诉我:不论如何,请继续义无反顾地爱生活吧。
3
上一季《乐夏》,放浪形骸的五条人唱出了海丰这座沿海小镇的真性情(广东海丰县)。
如果麻园诗人上《乐夏》,必定会用一首《此站麻园》让大家认识麻园(云南麻园村)。
当年,苦果等人在麻园村一间老旧的排练室成立了乐队。
为了纪念诞生地,也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他们取名“麻园”。
据说,为了后两个字,乐队成员想了一夜,翻阅了各种书籍、文献。
最终,他们定下了“麻园诗人”。
为什么最终敲定“诗人”,我不得而知。
但我想,他们想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道理:
即使身在最焦虑、难熬的日子,也要兴致盎然,不长怯意。
何谓诗人?一定对艺术有最纯粹的信仰;对生活有最真挚的热爱;对理想有最坚定的追求。
诗人,他们担得起这二字。
如今麻园村变成了征服重点改造的新城区,麻园诗人也声名鹊起,变成了颇有热度的人气乐队。
最初巡演票价几十块钱,现在涨到二三百块钱。
岁月变迁,时代发展,像水库开了闸,大水奔腾向前,洗尽一切苍老破旧的事物。
音乐,但音乐禁得起所有洗礼,永恒不变,它在沧海桑田中赋予人们继续前进的力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