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林俊杰的新歌《愿与愁》在4月14日零点正式上线,这首歌曲将是4月21日新专辑《重拾_快乐》的主打单曲。
那么这首歌到底怎么样呢?榕树君在歌曲上线后第一时间听了这首歌曲。总得来说这首歌无论词曲均是林式情歌巅峰之作。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说这首歌歌词部分。
一直觉得小寒的词和林俊杰的曲适配度是很高的,因为她的遣词造句突显了恰如其分的文学性,没有用力过猛,而是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歌词里会有原型的叙事、意象的堆叠、词语的排列、常见事件的重新阐述。
或许有些听众会觉得读起来有些拗口,
但这恰好是依靠陌生化和前景化等方式创造出来的如诗一般的审美空间,
会更有曲折逶迤的审美过程,这不是那些平铺直述的口水化的、俗气的表达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原型叙事上这首歌最典型的部分就是一开头的第六天。
熟悉Bible的朋友应该知道造物主在第一个七天的轮回里制造了什么:
第一天是日与夜,第二天到第五天是天空、海洋、植物、星星、月亮、四季、动物等,第六天正是创造了人这种生物,第七天造物主疲惫了,于是有了一日休息。
所以“岁月在默数三四五六 第六天以后人们开始存在宇宙 黑夜和白昼呼吸第一口气的咽喉 最怕命运小偷坏和美好我用血肉去感受”
这段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六天以后男人与女人开始存在,开始呼吸,用血肉之躯去感受这个世界与宇宙的无穷。
看似简单的表述,其实指涉的是人类文学艺术里最古老的原本,
寥寥几行字便成为了诗的开头、歌的开头、人类生命的开头。
其次,从意象与意象群上来说,这首歌里有一些宏观的意象。
例如黑夜、白昼、宿命、风雪、烟雨。
也有一些微观的意象,比如伤口、恋人、沙漏等。
虽然这些都比较常见,但组合在一起仍然创造出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意境。
一方面是广阔宇宙,
另一方面是渺小人类,于是便有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之感。时间和空间的交织,无规则地被爱与恨、笑与泪、收获与失去、晴朗与阴霾点缀。
宏大之中有个体,具象之外有抽象,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再看看歌曲里的排列与递进。歌曲开始的部分里有:“多久、持久、永久”与“不朽”“挥手、牵手、放手、挥手”
个人非常喜欢这两组依靠简单却有力的短词排列而成的歌词,既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追问。
我们有多少次发出过这样的呼号,但都被空气稀释掉了,变得无声无息了。
绝对的永久对于有限的人生来讲注定是一个伪命题,但唯有爱能永垂不朽。
而且,如果换成别的词,或许和曲子的适配程度就会低很多,凸显不出那种密集的、步步紧逼的情绪。
无法描摹出那种暴雨下了一整天,思绪如同即将满溢超载的水缸的感觉。
整首歌从挥手开始,到挥手结束。同样的动作承载了不同的情感,但也包含了人生的循环往复。
从一开始的惊喜,到最后的不舍。如果人生如戏,那么有开场就一定会有终场的时刻。
同样的,
后面的部分里有:“多久、永久”与“不朽”
“不走、不分手、不放手、不挥手”这里再唱一次,但却又改变了一些词汇,
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情感升华了,引向了“爱过就不朽”的终极回答。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句颇具哲学思考的歌词
“渺小微弱像尘埃漂流 等待花季烟雨稠再化降水驻守 只为重逢的时候”
这句词讲的其实就是我们从尘土中来,到尘土中去的过程。
我们出生,我们死去,我们在火中变为灰烬。我们在泥土里变成尘埃的一部分。
我们的单个肉身实体被分解为无数的颗粒分子,如尘埃般弥散于天地苍穹之间。
只为等待下一次繁花盛放的时节,
就像此时此刻的这个春季一般烟雨朦胧,尘土会与雨滴凝结为一种新的实体。
那无数的颗粒里,属于你的一颗和我的一颗再次相聚,虽然我们在上一次生命里早已永久地告别。
以这种形式再见,又怎么会算遗憾呢?
那么各位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喜欢林俊杰的新歌吗?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交流。
林俊杰愿与愁
最新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