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药神」,我信你个鬼​!

时间:2023-04-05 17:18:51阅读:3023
《不止不休》,可惜了。虽然张颂文的大火,起到很大的推广。但影片上映十多天,票房区区五千万。豆瓣7.2分的口碑,也不尽如人意。这部国产电影由贾樟柯监制,白客、张颂文出演。3年前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被部分
  • 剧情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马克斯·冯·叙多夫 鲁特格尔·哈尔 PriyaDarshini

不止不休》,可惜了。

虽然张颂文的大火,起到很大的推广。

但影片上映十多天,票房区区五千万。

豆瓣7.2分的口碑,也不尽如人意。

这部国产电影由贾樟柯监制,白客、张颂文出演。

3年前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被部分媒体称赞为,又一部《我不是药神》。

之后一度消失,内地上映日期遥遥无期。

如今,好不容易登陆院线,却遭遇「见光死」。

许多观众看完吐槽,有《我不是药神》的影子,但远远不及。

或许,是期待值拉得太满,导致了落差。

豆瓣9.0分的《药神》,至今仍然是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的代表作。

然而,这样的国产片几乎成了孤例。

其实,人们期待下一个《药神》的背后,不仅仅是出于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

更多的,也是一种对国产优质电影的渴求。

今天,鱼叔也想和大家聊一聊。

从《药神》到《不止不休》,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却又缺失了什么?

第一次听说《不止不休》,是在2020年。

作为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唯三华语片之一,本片口碑炸裂。

可回到国内,这匹年度黑马却突然销声匿迹。

平遥电影节官宣展映,又临时被撤。

此后两年多,只能不时出现在「年度期待片单」。

如今终于能登上大银幕,被不少网友称为一个奇迹。

观众最期待的无非二字,敢拍。

男主韩东(白客饰),高中肄业的北漂青年。

因学历找不到工作,处处遭受歧视。

幸得记者黄江(张颂文饰)赏识,破格录用其为报社的实习生。

「一个人,为一亿人发声。」

镜头对准了二十年前,报道了两起案件。

第一起,山西矿难。

在师父黄江的带领下,韩东远赴山西矿区,潜伏调查。

旅店内,早已挤满了遇难者家属。

痛哭、怒骂、叹息,拥挤在破败肮脏的过道内。

走廊的镜头,煤老板清点着钞票,傲慢地威胁着家属,令其在和解书上签字画押。

二十万,买下了人命,也掩埋了安全隐患。

这次调查经历,帮韩东拿到了「月度好稿」,转正入了行。

他也第一次见识了新闻理想背后的残酷真实。

「这钱是人拿命换的」

第二起事件,更为复杂。

偶然间,韩东注意到了「高价收血」的小广告。

通过长时间的卧底,他逐渐摸进了这一灰色产业链。

原来,所谓「收血」只是一个幌子。

蛇头招募健康的血牛,是为了乙肝代检。

由血牛冒名顶替,帮助乙肝病人获得一份健康的体检报告。

彼时的国内,谈乙肝色变。

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多达1.2亿人,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例。

入学、入职的体检中,都将其列为红线。

乙肝代检,则是严打的对象。

韩东很快将稿子写完,并准备抢第一时间发布。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产生了怀疑。

乙肝的传染性,似乎被夸大了。

医学研究证明,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母婴、性行为。

病人遭受的系统性歧视,本就是无妄之灾。

他们被剥夺入学、工作的机会,被逼得无路可走。

乙肝代检是不合法,但患者遭受的歧视,就合理了吗?

这种反思,让很多人想起了《药神》。

法大于情的例子,人们见得实在太多。

久而久之,就默默接受、听之任之。

《不止不休》的反抗,显得尤为激烈。

借韩东之口,激昂地争辩。

「凭什么要接受一个错误?」

电影里,韩东最终撤下了揭露乙肝代检的稿子。

转而报道了一篇深度特稿,名叫《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现实中,这篇文章的原型,是新闻周刊的《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当年参与「反乙肝歧视」报道的纸媒,共有27家。

他们高举新闻理想,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为大众争取真相。

「歧视在本质上是一种令受歧视者绝望的力量。」

不知何时起,「现实题材」成为了国产片的加分项。

似乎只要敢碰敢拍,就值得高分鼓励。

勇气可贵,诚意可嘉。

但拍出一部佳片,只靠勇气和诚意,终究还是不够。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真实」本应是《不止不休》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全片下来,却让人觉得很「假」。

最大的问题,是人物塑造的单薄。

前往报社求职时,韩东手里拿着一本书,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其中一章的标题赫然写着,「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不朽」即为神化,一味抬高记者的崇高,反而削弱了人物的可信度。

反观《药神》,无论主角配角,形象都很鲜明、立体。

同样是取材于真实人物及其经历,但《药神》对原型做了大刀破斧的改编。

现实版「药神」陆勇,自身就是白血病患者。

远赴印度买盗版药,最初是为了自救,也从未就此牟利。

而电影中的程勇,出场时是一个卖壮阳药的普通市侩。

他贪财好色,有家暴史,离婚后卖假药仅仅是为了赚钱。

故事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人由坏变好的自我救赎。

「我不要做什么救世主」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的是说服力。

促成人物心理转变的,是刺痛感。

最直观的,是病人的疼痛。

因为吃不起药,老吕的病情进入了急变期,只能通过化疗延长寿命。

病人歇斯底里的哀嚎,家属见怪不怪的无助,程勇手足无措的惊恐。

两个镜头,三种状态。

最激烈的,是对所谓正义的拷问。

在警方的围剿中,黄毛被卡车撞死了。

程勇向警官发出绝望的质问。

也替观众向僵化执法者,表达了心声。

「他有什么罪?」

人物鲜活,情节也张弛有度,充满趣味。

电影前半部分,透过小市民的视角,将老上海的别样尽收眼底。

保障生活的地气,也时不时冒出黑色幽默,让人观看时不觉乏味。

剧情走到中后段,又呈现出犯罪片的紧张感。

反侦察、追逐、飙车,类型元素碰撞,扣人心弦。

等到案件尘埃落定,故事走向收场,此时再添一笔升华。

片尾的长街相送,赚足眼泪。

至于主题的挖掘,也不乏点睛之笔。

看似说病,实则说穷。

《药神》之所以能打动人,在于其讲述的绝非个例,而是普遍且持久的看病难题。

最戳人的,就是那个「穷」字。

极具讽刺的是,点破全片题眼的金句,竟出自一个假药贩子的反派之口。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一副药,远远救不过来天底下所有的穷人。

穷人面临的困境,远远不止一个白血病。

再看《不止不休》。

面子上的乙肝歧视,就已经是一个近乎被遗忘的话题。

纵然影片用力暗示「无人能置身事外」,也很难再引起观众共鸣。

当然,影片虽然聚焦于乙肝歧视,实则在颂扬新闻理想。

「真相」与「良知」,才是故事的主旨。

但,核心问题在于,不够痛。

影片涉及议题之丰富,固然是近年国产片中少有的。

调查记者、北漂、矿难、乙肝歧视,无一不是社会的重要侧面。

最终呈现的,却仅仅是浮光掠影。

究竟是贪多嚼不烂,还是未曾明言的删减使然,已无从知晓。

仅就目前的版本,算不得一个精彩的故事,也看不到一个魅力的人物。

有网友说,《不止不休》能够上映,已经是一种胜利。

鱼叔深知,这的确不易。

一直以来,我也很支持国产现实题材影视的创作。

但看完电影,依然只有一声喟叹——这个胜利多少透着一丝卑微。

许多人都在期待下一个《药神》。

可惜,这些年来,既精彩又有现实意义的国产电影,少到可怜。

说到底,我们缺的是什么?

是环境?是情怀?是勇气?

是更为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触觉?还是一种讲好故事的能力?

在很多观众心里,现实题材往往与「敢拍」挂钩。

锋利所指,必定是特殊时期、敏感事件、穷山恶水,是像《小武》《盲山》《盲井》那样的地下电影。

年轻导演们举棋不定,很多社会题材不敢碰。

那些构想,最终胎死腹中。

其实,拍好现实题材,未必要剑走偏锋。

当代人的生活困局,同样值得被讲述。

不久前,鱼叔写了一部韩国新片《下一个素熙》。

该片将目光聚焦初入职场的新人,将职场PUA、阴阳合同、僵化的教育系统一一揭露。

很多网友看完惊呼,这像是一部专门为中国社会拍摄的电影。

相较于议题,影片中的种种细节更令人毛骨悚然。

网红直播、数字奴役,统统被搬上银幕。

拍现实题材,未必要做旧,也可以有智能手机、地铁商厦。

关键还在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

不止于追问过去,也要直面当下。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题材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写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止不休》由贾樟柯监制。

影片前段也似乎得到真传,镜头沉稳、配乐节制。

然而,当剧情走向高潮,又免不了破功。

看似喧闹,却不疼不痒,已成为当下现实题材电影的通病。

喊口号式的价值输出,恨不得把主角捧上神坛,溢出屏幕的煽情,只会令影片显得廉价。

创作者,还得沉住气。

不必过分担心观众没有耐心,以致于自乱阵脚。

回看《小武》,轻描淡写间道出了小武的转变。

几许无言的沉默,一曲清唱,从容却后劲十足。

当然,也不一定只用一种视角讲故事。

聚焦与放大,相辅相成。

挖掘得越深,观众越会买单。

还记得,多年前前后脚上映的《亲爱的》与《失孤》。

都是讲述打拐寻亲的故事,口碑和票房却对比悬殊。

一番比较后,前者完胜。

区别在哪?

《失孤》以单线叙事,铺陈了一个父亲的寻子之路。

风尘仆仆的刘德华,惹人心疼。

一路上的遭遇,也令人唏嘘。

只是,观影结束后,又觉得有些单薄。

看了,又好像等于没看。

而《亲爱的》里的视角,则丰富得多。

巧妙引入了一个「寻亲联盟」,从个案到群体,再放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影片结尾,镜头出人意料地对准出身农村的买方家长。

对她的无助,施以另一维度的关怀。

系统性问题下,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药神》的横空出世,为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勾勒出巨大前景。

类型化的纯熟,也引得不少创作者跟风模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很多人慢慢失去了创作的初衷,对社会现象浅尝辄止,转而唱起赞歌。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这很滑稽,也很可悲。

《不止不休》里,张颂文有句台词,说得挺对。

「做记者的,其实改变不了什么的。」

或许,电影也是一样。

毕竟,生活总是比电影更加残酷。

但请不要担心,大众远比想象中更乐于看到真相。

把那些看到的、听到的,真实记录下来,就足够了。

至少,不作伥鬼。

电影张颂文韩东不止不休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