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Fun|音乐节渐成风潮,能否成为现代人的“乌托邦”?
“恋爱工作都烦恼,love哪有live好!”这句话被无数钟爱音乐节的现代人挂在嘴边。动感的音乐、自由的氛围、短暂的狂欢,音乐节,就是这样的存在。
近几年来,音乐节逐渐兴盛,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世界各地。美国科切拉音乐节、日本富士摇滚音乐节、巴塞罗那春之声音乐节等相继预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5月初,国内的草莓、迷笛、麦田等各大音乐节也已官宣50多场演出。随着全球各大音乐节相继官宣,现代人不仅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乐队和歌手演出,更能让他们短暂逃离忙碌的生活。
美国科切拉音乐节 图源网络(下同)
提起音乐节,就绕不开1969年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Rock Festival),迄今为止,这场声势浩大的演出依然是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音乐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到现场的大概有40万观众,而那些堵在路上、没能到达现场的人,直接在马路上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节。由此可见,无论对过去还是当下而言,人们一直都保持着对音乐节的热爱。
音乐节一词最早应用于英国。在英国,世俗音乐(专指在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与圣乐相对的音乐创作)的音乐节始于18世纪,最早于1784年专为韩德尔在西敏寺举行,直到1960年代和70年代,大量的摇滚乐音乐节才开始在国外涌现。演变至今,音乐节三个字包含的内容早已超越了“一场音乐盛宴”的定义。
草莓音乐节现场
你是否好奇过为什么音乐节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此前,美国《纽约邮报》曾报道,一项研究表明,观看现场音乐节比参加瑜伽课程、遛狗等活动更能提升人类幸福感,但对于现代人来说,音乐节的魅力往往不止如此。区别于传统演唱会以明星为中心的演出方式,在音乐节现场,每个观众都是这场集体狂欢的参与者。
除此之外,音乐节的迷人之处或许在于自带的社交属性、人与人之间因审美相似内心距离变得愈加趋近,以及与素不相识的人因同一契机而产生的可贵共鸣。最重要的是,在一些困惑现代人的问题上,音乐节虽然不能给予明晰的答案,但起码它可以短暂抛却现代人肩上的重担,让他们在现场尽情释放压力。
自由、狂欢、释放,通常是大众给音乐节贴上的标签,不过,在音乐节这个“乌托邦”里,也有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在滋生。音乐节渐成风潮导致许多现代人盲目跟风,甚至出现了票价泛滥的现象,曾经两三百就能看一场演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将近千元的票价层出不穷。
而现代人心中的“乌托邦”也因为掺杂了过多商业化的考量,正在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当涌入的流量潮水退去,留住真正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沉浸并享受其中,才是主办方亟需思索的问题。
对于现代人而言,音乐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盛事,更是属于自己的一片“乌托邦”。音乐无国界,即使我们身处不同国度,这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依然可以引起全人类共鸣。小编在此还是要提醒您,在追求热爱的同时,应该理性消费,规避从众心理与享乐主义的陷阱。
音乐节乌托邦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