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素人的常驻嘉宾、横跨大半年的超长拍摄、拍摄内容只有劳作过程,这是由爱奇艺、蓝天下传媒出品的劳作纪实互动综艺《种地吧》,区别于以往所有综艺的三大特征。节目真实记录10位年轻人用192天时间,在142亩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小麦的全过程。目前,这档综艺取得了豆瓣8.3的高分,节目中少年们合伙“开公司”等话题被观众热议。《种地吧》对于农耕题材的开拓,带来的是节目内容、生产模式、播出方式、商业链路的一系列变革。
对此,影视产业观察邀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等多位专家学者与节目总导演杨长岭,爱奇艺小怪兽工作室负责人、制片人吴寒一起展开研讨。
“以农业生活作为真人秀,过去几乎没有”
专家们一致认为,《种地吧》最大的创新之一,是首次将网综的目光聚焦在农耕题材上。这不仅为综艺节目拓展出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更是对当下社会变迁和国家战略的回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表示:“以农业生活完全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的主题来开掘,过去几乎没有。节目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不仅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信息、看到一些技能,更将代表中国文化根源的农耕文化展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和浸染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韵为节目创新的勇气点赞:“《种地吧》实现了国内综艺节目题材的创新突破。以往国内的综艺节目没有‘种地’题材,就算涉及有耕种内容,也仅是把其当作节目中的一个环节,而没有把节目重点放在种地本身。节目组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尝试新鲜题材,勇气十分可嘉。”
从个体情感的视角来看,《种地吧》是对乡土情结的唤醒。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远去的村庄、一片儿时成长的土地,随着时代发展乡村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离土地越来越远,对乡村的原始情感也变得无处安放。关注到这一社会背景,《种地吧》将真人秀创作与乡土、农耕文化相结合,回应人们对于乡村的原始情感,也带着希望助力乡村振兴的希冀。
提及做这档节目的初衷,总导演杨长岭表示:“看到一本书,中国农大朱启臻在2009年写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书中讲述了国内农村的现状:农民离开土地,在田间工作的农民越来越少,更加没有年轻人。因为大家离开土地,所以我们走进去,因为土地上很少有年轻人,所以我们让年轻人去种地。”
《种地吧》还呼应着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重视。在全球面临一系列粮食安全问题时,我国正稳步迈向农业强国,力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2月13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粮食安全议题,并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各项任务之首列出。节目通过年轻人在土地上脚踏实地的劳作,向大众科普农耕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知识,让青少年认识到珍惜粮食的价值与责任。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珍所言:“《种地吧》将看似宏大的选题,通过具像化的人物、事件,变得接地气。节目从餐桌上的粮食入手,让年轻人走进乡村,用纪实的镜头还原冬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触发我们对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议题的思考,可以说实现了有‘高度’的主题与有‘温度’的内容的有机结合。”
“周期变长是精品化制作非常重要的方式”
综艺进入季播时代后,用20多天的时间来完成一季的节目拍摄,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配置。而这种短平快的快餐式生产,让足够有真实感、能打动人心的内容成为市场的稀缺。《种地吧》没有选择前人的捷径,总导演杨长岭表示,团队是用“傻实在”的方式来做这档节目,“录制用192天,是因为麦子的生长周期就是192天。在完成小麦收割之前,我们是不会离开的。”
《种地吧》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表示:“制作周期变长是节目组力求精耕细作的一种努力。一档节目是不是能够为观众所喜爱、是否能够破圈,内容品质是最核心的,当然也需要配合宣发各个环节。所以我觉得周期变长是精品化制作非常重要的方式,而只有精品化的制作才是一档节目生命力的最基本的保障。”
《种地吧》的题材创新同时带来了内容生产的变革。首先,为了找到真正愿意为种地这件事付出大半年时间的年轻人,前期选角周期就长达3个月。其次,在操作逻辑上,不同于绝大多数综艺的阶段性录制方式,《种地吧》采用拉长线纯纪录的方式。而后期要从192天、每天24小时录制、全方位覆盖农田的摄影机产生的海量素材中,提炼出闪光点,工作量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综艺之最。
近年来国内外真人秀的创作趋势之一,便是通过纪实化的拍摄,用真实内容和真诚情感来打动观众。《种地吧》可以说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爱奇艺小怪兽工作室负责人、制片人吴寒表示:“‘用时间换取内容’,这句话是我们整个项目组所坚信的,只有用绝对的真心和真诚才能获得用户的喜爱和共鸣。”
“悬念和戏剧性充足,故事和人物塑造成功”
那么在常驻嘉宾近乎素人、拍摄内容只有劳作过程的情况下,节目的可看性从何而来?《种地吧》让戏剧冲突回归人与自然,回归真实发生。在种地的长线任务中,嘉宾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双抢”,抢收秋水稻,再抢种冬小麦,必须在冬至前播种完成。从弯着腰用镰刀到驾驶收割机深陷泥潭,十个人忙碌了一天却远远未达13吨的起烘量。但种地小队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们在摸索中逐渐掌握了收割的技巧,6天下来收获了62.66吨的粮食。
张建珍认为《种地吧》进行了一项社会实验:“节目把年轻人和种地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元素放在真人秀的框架中,我们很难想象这些都市青年是否能够适应农村生活?如何从零开始种植粮食?他们真的能够坚持下来吗?这构成了节目的大悬念和戏剧性的焦点。应该说《种地吧》大胆地进行了一项社会实验,而这种实验性的选题思路是值得其他节目借鉴的。”
王韵肯定了节目在故事呈现和人物塑造上的把握:“做好素人真人秀的关键同样在于故事线的铺展设计和在此过程中对参与者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前几期中,赵小童 从一开始有些年轻气盛到逐渐成为田间劳动的‘能力担当者’,呈现了不尽完美但又真实可爱的人物性格;包括种地小队中年龄较长的老大哥蒋敦豪 作为脾气好、统筹协调员的角色,也有一些展现。”
不论是这些年轻人一步一个脚印种地的行为,还是《种地吧》节目本身,都在表达“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主张。吴寒表示:“让一群青年真正投入到土地耕作中去,真实地感受劳动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以及从中获取的成长的美,是我们更想通过节目跟所有当代年轻人一起去探寻和发掘的。”
“长短视频结合是大势所趋”
综艺节目发展至今,似乎习惯了以确定的时长或期数来制定内容,却忽视了内容本身节奏、结构、故事完整性的重要性。《种地吧》全新的题材和长达192天的录制周期,使其在播出方式和商业模式上,也拥有了新的可能性。
区别于以往长视频综艺单一的季播模式,《种地吧》采用“长视频+短视频+直播”的组合方式。39期正片单周单更、双周双更,26期“少年篇”与13期“生活特辑”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半年的冬耕过程及其中的重要事件和节点。
在短视频的创作上,节目组也策划了数十种类型,包括青年人物向、少年美食类、知识分享类、生活花絮类等。在去年年底录制期间,嘉宾们就提前在各大社交媒体开设了“种地吧XXX”的个人账号,每天打卡式日更“种地vlog”至今。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丰富了192天的种地细节,通过这10位嘉宾各自的独特视角,全方位展现他们的成长故事。在直播内容上,节目则通过每日日常直播、节气大事件直播等多种直播形式,让用户在种地进程的不同阶段都能与种地小队进行实时的交流互动。
《种地吧》长短视频双播模式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尹鸿表示:“正片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但是因为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增加产品供给的丰富性、可选择性。短视频有更好的触达观众的机会,它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被传播,在网络传播当中更有机会产生影响力。我觉得长短视频结合是大势所趋,用不同的产品去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在今天这样媒介选择多样的环境下,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在刘俊看来,长短视频双播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两点:“第一,长短视频双播模式其实是一种宣推的矩阵,正片和很多衍生的形态共同构成节目最完整的一种状态,有助于节目传播。第二,是有助于不同的场景观看。大量的观众是在网络的碎片化的环境当中去偶发地接触节目,有可能导流去看正片,有可能就停留在短视频的观看来认知一档节目,这就是宣推矩阵的重要性所在。”
在商业模式上,长短视频协同的制播模式也为节目解锁了多场景、多路径的商业合作方式。农产品直播带货等可能出现形式,将进一步拓展综艺节目的商业化空间,也起到了为振兴乡村助力的社会责任。
专家们一致认为,立足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乡土文化,呼应与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有关的国家战略,爱奇艺《种地吧》实现了真人秀题材的开拓,在内容模式、制播模式、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都有创新,这档“让真人秀长进泥土里”的节目,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 THE END —
作者 | 刘翠翠
主编 | 彭侃
排版 | 石琼渝
综艺节目爱奇艺短视频种地吧
最新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