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得血本无归,无名难看,是王一博的锅?
今天是年初八,我们终于准备聊聊《无名》了…这么晚才聊它,是因为我们编辑部严重分歧…有人特别特别喜欢,有几位则非常非常反感,争论好几轮,相持不下…就这样拖到了今天:《无名》壹|如何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
今天是年初八,我们终于准备聊聊《无名》了…这么晚才聊它,是因为我们编辑部严重分歧…有人特别特别喜欢,有几位则非常非常反感,争论好几轮,相持不下…就这样拖到了今天:
《无名》
壹|如何在乱世之中,安身立命?什么叫“安身立命”?就是: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不过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状态…然而,如果生逢乱世,安身立命就成了一种奢望。1937年,日军空袭,何先生亲眼目睹广州从一座繁华城市变成废墟的过程…他看见,人像牲畜一样死去…他还看见,一条瘸腿狗惨死在防空洞的门口…多年后,他跟很多人说过同一句话:那年,我没死在广州,全凭运气。两年后,何先生来到上海…此时,日军、汪伪76号特务机构、国民党间谍、中共地下党、以及民间抗日锄奸组织,各方势力相互牵制、彼此纠葛、明争暗斗…上海局势,迷雾重重,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何先生、陈小姐、叶先生、森大佐、唐部长、戴眼镜的特务、风情万种的舞女、看似无足轻重的日军小兵…这样一群,有姓无名,有名无姓,甚至连称呼都没有的人,当时代巨浪席卷而来,他们如何自处,如何选择,如何安身立命…这是一个关于时代、命运和选择的故事…贰|口碑分裂众说周知,程耳导演并不满足于简单讲故事…简单的讲故事逻辑,一般都是“线性”的,就像是一根线,从头到尾,按照时间和事件顺序依次展开…严格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逻辑,娓娓道来…这也是大众最熟悉,最喜闻乐见的听故事的方式…从古代的说书人,到现代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绝大多数故事,都是按照这种最古典的方式讲述的…程耳导演而《无名》却是一部“非线性叙事”电影,打断时间的连续性,跳跃,闪回…时间和事件被切碎,观众需要自己在脑海中拼凑故事的全貌…这无疑增加了观影门槛…但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完整,逻辑清楚,隐喻也并不晦涩…老实说,观影难度并不大,只要观众不过分走神,基本上都能拼出故事的大致脉络,并获得参与其中的成就感…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我可以打7.5分,略逊于《罗曼蒂克消亡史》…《罗曼蒂克消亡史》海报它的口碑如此分裂,主要是因为一些与电影无关的场外因素…电影本身、宣发方式、观众期待,三者出现了误读、误解和资源错配…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豆瓣无法打出得分,短评区长期显示:观众意见分歧较大,请谨慎参考。老读者应该知道,「乌鸦电影」极少讨论电影之外的因素,这里就不展开了,我们还是回到电影本身…我比较认同一个朋友的观点,他认为,程耳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四平八稳的历史传奇…相比故事,他更在意历史大背景下无名人等的选择…历史洪流中的微末个体,历史既非线性的向前推进,也不像小说一样有清晰的因果链…时代洪流,无人能够左右,甚至难以理解…这种混沌状态,非常契合影片的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剪辑…另外,当故事本身被打乱,观众的焦点就从故事情节转移到人物身上…当然,选择这样的表达方式,肯定要冒着“冒犯”观众的风险…其实,为了尽可能照顾观众,导演已经做了很多妥协…比如,结尾处画蛇添足般的解释性镜头…比如,那场惨烈程度堪比《杀破狼》的动作戏,单拎出来确实精彩,但和影片整体风格不一致,观感割裂,根本就没有存在必要…或许,这一切,让程耳导演感到非常“憋屈”:已经够迁就观众了,已经够商业了,为什么你们还要说我“文艺”?我只能说,《无名》是一部优质的电影,它目前的尴尬处境,很像当年《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遭遇:严重的资源错配。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在这个档期,如果引导适合的观众入场,如果观众带着合理的期待观影,如果…那么,这部电影很可能获得的是,稍逊于《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口碑…当然,目前这样的操作,对于投资方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坏结果,毕竟票房还不错…但是,对于导演、演员、以及这个付出过巨大努力的创作团队来说,甚至对于观众来说,都很难说它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这部电影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结果。叁|我是软弱的人,不适合巨变的时代以下内容有关键情节剧透介意者请绕行声明一下…我对王一博没有意见,我也认为他在《无名》中的表演是合格的…但是,叶先生这个角色,不该选他…导演在选定王一博出演叶先生那一刻,这部电影的底牌,就被翻出来了…影片开场十分钟,正常观众就已经能够“猜”出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是我党卧底…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一层“剧透”,看作是导演故意泄漏的信息…但是,王一博这个更隐蔽的卧底,原本不应该在观影前半段时就被观众猜出来的…然而,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观众,就能猜到,王一博不可能去饰演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的残忍屠杀同胞的汉奸”…所以,电影中段,坐我旁边的大哥就跟他女朋友说:这两个都是地下党。叶先生这个角色,应该找一个不知名的演员,至少是不太出名的演员…让王一博演,这部电影就从“无名”变成了“有名”,就已经名不符实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或许,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悬疑,他并不介意观众场开就猜到结局…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收回前面的质疑,但这部电影就不是所谓的“商业大制作”了…电影中,有很多怼脸拍的镜头…冷酷无情的日军,面无表情的汉奸,求生无望的百姓,一张张毫无生趣,阴冷的脸…偏偏是这些看似大同小异的脸,却又如川剧变脸一样切换自如,变幻莫测…当这些人的脸,撑满了一张大银幕的时候,他们的每一个微表情都清晰可见,暴露无遗…观众能清晰的看到,周迅眼皮的跳动,梁朝伟嘴角的上扬,黄磊的惊慌失措,王传君的坏笑,以及王一博的生涩和努力…这是独特的观影体验,也很契合“乱世众生相”的主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它有特殊的意义…我人生的前三十年,从没意识到我自己的生活和历史有什么关系…我曾想,对于未来的历史学者来说,这几十年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无非就是经济蓬勃,安居乐业,无病无灾之类的…谁能想到,最近这几年,我们终究还是“见证了历史”…然而,何先生、陈小姐、叶先生、森大佐、唐部长这些人,显然,他们很清楚自己正在见证、参与,甚至改变历史…他们中的有些人享受其中,有些人痛不欲生,有些人是身不由己…他们的奋斗、抗争、逃避和妥协,框定了自己人生,也微妙的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谍战片、抗日片,悬疑片。如果你带着看类型电影的期待走进影院,可能会有些失望…电影开场不久,黄磊就对梁朝伟说:我是软弱的人,不适合巨变的时代。我觉得,这句台词,道出了这部电影的真意:他们是一群没有名字的人,这是他们在大时代的熔炉中翻滚的故事。王一博电影程耳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