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穗芳带来的恐怖效应,是我意外的|专访《回来的女儿》导演吕行
文 | 卡里娜
编辑 | 卡里娜
迷雾剧场是懂惊悚的,前有张东升爬山、李丰田抽烟,如今再献廖穗芳美甲、李承天钓鱼,并称“人间四大惊悚”。
《回来的女儿》一经上线,便大有当初《隐秘的角落》掀起的观众造梗狂欢之势,这源于故事中呈现了一个各怀鬼胎的“散装家庭”,主角们为了掩盖各自的秘密不断释放诸如自残、杀人等狠招,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全员皆有秘密的设定,在剧情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断刺激观众的兴奋度,同时,比起《隐秘的角落》中,观众掌握案情的上帝视角,《回来的女儿》更像将观众带进大雾之中,只有行至每一处,身边的迷雾才会一点点散去,这也大大引发了观众对于案情的猜测和讨论。
对于一部社会派推理悬疑剧来说,观众充当起侦探角色,积极探讨案情走向和角色命运,完成这种互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在《回来的女儿》收官之际,麻辣鱼有幸采访到了《回来的女儿》的导演吕行,对观众自发的讨论他表示很开心,“说明大家很喜欢我们这个剧,也说明我们吸引到观众投入到剧集中去”。
对于案情和角色的好奇,导演吕行感受到观众的脑洞很大,其中最让他意料之外的,是大家觉得
剧中人物是最能与观众直接互动的一环,但人物成功是由扎实的剧作、影像、服化道等环节共同促成的,在观众观剧审美日益提高的今天,《回来的女儿》能成为新的爆款之作,是各个环节精细打磨后合力的一个结果。
01
如何成功营造引人入胜的悬疑感?
悬疑剧,要做到悬而未决、疑窦丛生,而不是浮寄孤悬、疑惑不解,这其中的差别观众一眼便能识破,这也就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来的女儿》从四个维度营造了令人有持续观剧欲望的悬疑感。
从《隐秘的角落》到《八角亭谜雾》,此次《回来的女儿》延续了迷雾剧场一向擅长的“家庭悬疑”,家庭这一场域纠集了太多复杂的故事与情绪,同时,家庭中人物关系的普世性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这个家庭中,妻子廖穗芳一场切掉自己手指甲的戏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的“狠”,丈夫李承天从前期的窝囊、憋屈,到后期成为操控全场的杀人凶手,可怜老李变成冷漠老李,只需一根烟的时间便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廖穗芳为保护自己的儿子不受伤害,但同时为了私欲周旋于李承天与
在这样一个表面保持和谐,实际见不得光的家庭之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带来崩塌和杀机,内部角力使得危险四起,如果枕边都是恶意与算计,膝下都是心眼和秘密,其戏剧张力自然令人毛骨悚然。
这也是《回来的女儿》成功营造悬疑感的第一个关键所在。其二在于“秘密访客”这一设置。
由张子枫 饰演的
作为一名“闯入者”,陈佑希就像带来蝴蝶效应的那只蝴蝶,每扑闪一下翅膀,观众就看清一点真相。关于这一角色,导演吕行认为是本剧所有人物的关键所在,“陈佑希是我们的核心主角,也是视角人物,她本身受限的视角会带有天然的悬念感,她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观众去发现更多的秘密。演员张子枫的业务能力和形象气质很好地带动了这个故事。此次观众对廖穗芳、李承天的讨论很多,但如果陈佑希这个角色不成立的话,其他角色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其三,全员皆有秘密。
每个人都有秘密,所以有了精彩的群像戏,通过群像戏形成信息差,最终变成与观众一起进行抽丝剥茧的互动游戏。
导演吕行对此说道:“在讲述每个人身上的秘密时,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去揭示他们的故事,形成一定的信息差,达成情节上的拓展,同时给到观众大量的信息量,这种视角的转换本身就能带来一部分悬念感和戏剧性,所有带着秘密的角色被放在同一个故事中,就会形成强烈的悬疑性。当然,这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落到剧本上,只要这个过程做得足够充分,对于吸引观众就比较有把握了。”
如果说人物和剧情吸引观众解谜,那么环境和影像带来的氛围感则不断挑动观众的情绪。
《回来的女儿》在重庆取景,其潮湿和阴冷营造出一定的环境体感,摄影指导段春宇在豆瓣的自述中聊到影像质感的来由:“重庆的秋冬,终日多云有雾,总是带有一丝阴郁的气息,在你不常察觉的角落中,有一种湿漉漉的,黏腻而充满生命力的植物,它们肆意的在这座城市里蔓延,冥冥之中这好像与故事中潭岭这座小城中的李家,有着某种呼应和联系,于是我们找到了打开《回来的女儿》影像质感的钥匙——‘苔藓感’。”在剧中,我们能看到苔藓贯穿在故事及画面中,独特环境带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这是写实的影像雕琢,而谭岭在故事中则是一个架空的县城。谭岭以三线建设搬迁来的大厂为基础发展而来,以一条江为分界线,江南是厂区,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改革开放后,江北迅速发展,江南开始没落。李家生活在江南,王重江的产业则在江北,李承天与王重江的人生也就被这座城一分为二,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导演吕行的描述中,“那个年代工厂发不出工资,许多家庭一夜之间失去了经济来源。也就有了曾经的大厂职工,骑自行车接送老婆去夜总会上下班的故事。李承天和廖穗芳的关系也就像那些职工和大厂的关系一样。在市场经济来临的那一刻,他们之间分道扬镳的结局是注定的。李承天想要抓住廖穗芳,想要保住工厂,或者说他想保住的是自己摇摇欲坠的人生,但他都无能为力。”
时代造就环境,环境改变命运。
从大的分类上来说,《回来的女儿》属于社会派推理一支,社会派推理侧重于对社会层面及人性的表达,剧中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90年代,虽然并没有侧重展示时代环境,但其凋敝对人的挤压仍是对人物内心的外化,这种混乱中的压迫感同样也是营造悬疑氛围重要的一环。
导演吕行对此说道:“我们没有靠犯罪奇观去吸引观众,更多展示的是人性的猎奇。在大环境之下,人物经历了社会变革的阵痛,这种阵痛也反映在了人物关系上,他们各自有需求,各自有目标,但受困于时代,很多东西又不可得,这些就是剧中社会派去强化的重点。”
02
“水涨船高”的悬疑剧如何创新?
随着近几年国产悬疑剧的不断发展,观众对此类型的审美越来越高,那些陈旧的、套路的内容被淘汰的速度极快,诚意和创新是唯二的生存法宝,但诚意主观可控,创新却日益艰难。
在诚意方面,由于拍摄的是1997年的故事,没有天然可用的场景,服化道的准备也花了很大功夫。
导演吕行回忆道:“我们这个戏拍得比较辛苦,一是场景问题,重庆虽然是一个市,但面积大得令人发指,由于要找到符合97年的场景,经常要前往郊区,为一个场景开两三个小时的车,转场路程很远,所以拍摄过程中,就像打游击战一样,绕着重庆到处跑。另外就是一些老物件道具比较难找,比如BP机、大哥大,在那个年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都是奢侈品,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全新的机器,但收上来的很多物件都是旧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对此翻新。这样的情况下工作量就会很大,但每次找到合适的场景、淘到满意的物件都令我们很兴奋,整个过程也非常有趣。”
在《回来的女儿》之前,由吕行执导的《无证之罪》曾艳惊四座,对比起五年前的市场环境和观众审美,导演吕行也发现了其中的变化,“好剧越来越多,观众的口味也水涨船高了。《无证之罪》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很新颖,因为那之前没有过这种风格的网剧,所以《无证之罪》占了‘人无我有’这样一个优势,它先天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到了现在,观众对于这类型剧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想要做好就变得更难了,但这也倒逼创作者需要拿出更集中的注意力、更强的创作手法去满足观众。”
《回来的女儿》在此次的创新方面,其实选择了一种回归。
导演吕行对此说道:“《回来的女儿》回归到了悬疑剧的古典主义创作方式。近几年的国产悬疑剧,大多创新的方向是在大时代中融合人文主义关怀,具象地呈现某个年代中探讨性丰富的东西,但《回来的女儿》走了另外一条路,我们选择回到悬疑剧本真的、类型化的叙事方式,通过人物受限的视角,去探究新的秘密。在悬疑剧的发展中,这是比较传统和经典的叙事方式。”
这样的创作模式和喜好,在导演吕行为麻辣鱼介绍的个人片单中也有迹可循,“我看影视作品比较杂糅,不太区分题材和类型,但作为男性观众,还是会看悬疑类型的剧集多一点,比如去年在筹备《回来的女儿》时,我看了《东城梦魇》,以及最近刚看的《金斯敦市长》,都具有很强的独创性,我也希望将来可以有比较好的创意,和好的编剧一起合作,大家共同找到新的突破点,做出这样优质的剧集。”
同时,在类型创新上,导演吕行认为类型叠加在未来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悬疑剧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只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可以和各种类型、题材进行组合,比如仙侠+悬疑、校园+悬疑、都市职场+悬疑,都有待开发,也会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影视作品整体创作力有所下降的今天,爆款没有秘密。我们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真诚的创作者,带来有创意、有想法、有艺术表达的作品,我们期待看到更上一层楼的国产悬疑作品。
- END -
旅行回来的女儿廖穗芳李承天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