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让我更好的长大——访少年筝乐新星刘姝延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响应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1年,中国乐手宣传推广中心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我们让世界听见中国——美育中国-筝乐艺术文化视频展演”活动。得到了来自各方的热情响应,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筝乐艺术学习者的诸多优秀作品,有多家培训机构送交的琴童作品得到了众多古筝名家的认可和赞扬,活动非常成功,参赛作品全网传播,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此成功的基础上,中国乐手宣传推广中心将在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相关部门支持下,持续联合多家古筝品牌、BTV文艺频道《艺路向前》栏目、北京电视台《报告我来了》栏目、海南卫视“魅力新星”艺术素质教育活动组委会、中国教育电视台“我爱祖国”才艺电视展演组委会、扬州市琴筝协会等单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探索将艺术类展演作为美育教育成果展示,为广大学子及美育从业者提供互动交流、成果展示的舞台。
在各方支持下, “我们让世界听见中国——美育中国-筝乐艺术文化视频展演”,已经成为古筝艺术领域每年一届的筝乐盛事!
为此,《中国乐手》融媒体平台、《乐器空间》融媒体平台、凤凰网《中华国乐资讯》专栏、百度平台《乐器空间》、今日头条《中华国乐》专栏等媒体机构推出了大型访谈栏目“星耀筝途”。通过媒体采访及视频访谈形式,对历届优秀获奖选手进行宣传报道,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优秀琴童在音乐艺术道路上更加努力,越飞越高。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2022届美育中国-筝乐艺术文化视频展演获得优异成绩的古筝新秀——刘姝延。
让我们一起,跟随栏目主持人一同分享刘姝延的艺术成长经历。
主持人:你觉得是怎样一个契机,把你引入到了古筝这样的艺术世界并开始学习的呢?
刘姝延:我记得当年班级里有几个同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乐器,并且我身边的玩得比较好的几个同学,都在学古筝。因为在当时还没有系统的接触过音乐,所以我就对她们学习乐器非常的好奇,然后每天她们学过新的音乐知识就说给我,这样我就越来越好奇,再后来,就跟妈妈商量要报班学习,同时很幸运地报到了闫墨老师亲自上课的培训课程班,这样就开始了我的古筝学习生涯。
主持人:在古筝学习的这个道路当中啊,肯定都会遇到一些小小大大的问题,那么你觉得最艰辛的是哪一个阶段呢?
刘姝延:嗯,我觉得应该是在我三年级那会儿,就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那时候闫墨老师在国外。我们只能通过视频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上课。学习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又不能像实际上课那样及时地去沟通,就是说只能自己去想,或者自己去网上搜。而且由于网速的差异,老师那边有时候卡得厉害的话,我可能也听不太清楚老师的讲课,同时我也不确定老师能不能完全地听取我的声音,所以就那个过程比较困难吧。
主持人:是的,那个时候很多学琴的孩子就因为类似的原因放弃了学习,能坚持下来,的确不容易
刘姝延:对啊,后来也跟闫老师说过这个过程,的确觉得挺不容易的。因为那个时候恰好是打基础的阶段,会遇到很多我理解不了的内容,又无法跟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解决,老师在那边也着急,但那个时候,因为好多技术条件方面的原因,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闫老师还是非常有耐心地跟我沟通,很多问题也就慢慢克服过来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阶段的确非常重要,印象比较深刻,但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
主持人:学琴过程中,父母对你的帮助一定很大,说说看。
刘姝延:嗯,是的。我觉得我父母在这点做得非常好,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起到了一个助教老师的作用。他们会及时指出我学习状态中的问题,其实他们平时工作也挺累的,但还是对我不断的鼓励和沟通,让我在各个阶段对自己弹琴的进步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主持人:学琴过程中比较难忘的是什么事情或阶段?
刘姝延:应该是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吧,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接触一些大规模的合奏合练,很多曲子也比较长,参与的人也比较多,需要适应的东西比较多,然后当时呢,我又有自己独奏的曲子需要练习,又要学习合奏内容,所以那个时候是压力比较大!
我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是有我们自己乐团的,所以那个时候需要经常需要进行乐团的重奏及合奏训练,那么就等于我每天要练两个方面的作业,首先是我的独奏的作业,这个绝对不能落后的,然后再加上重奏的作业,尤其是后来加入到了金帆民乐团之后,还要再多一个作业就是乐团的,这样就是每天有不同角度和不同深度的练习,非常密集,印象深刻,也受益匪浅!
主持人:刚从节目开始之前,听你谈《将军令》这个曲子,在练习准备的时候,其实感觉技法已经非常的娴熟了,但你还是要反复重来,这是一种自我学习的习惯吗?那么你觉得这种生活当中对你的个人成长来说有什么比较突出的这种影响吗?
刘姝延:我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想要做到最好,我觉得做一件事情的质量很重要。但在学琴之前,比如说我做某件事情,如果我做不好可能就想放弃了,但学琴之后,通过练琴这种习惯,我就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尽量把事情做到最好,然后这种思想就慢慢地进入到我的生活,形成了一种习惯。
主持人:我知道带你学琴的闫墨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筝文化学者,也是金帆民乐团的竖琴和古筝的指导老师,你和闫老师在学琴过程当中,有比较深刻的一些交流吗?
刘姝延:其实这种场景非常多。比如初级阶段,我的节奏感不是很好,而且当时学习也不是很认真,所以就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一二级教材上全都是老师密密麻麻的标记错误,当时老师就非常认真地给我讲为什么会是这样,然后教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它做好。所以呢,那个阶段,我就和老师进行了很多的沟通,老师会慢慢跟我讲某一个曲子,要怎样做、要经过怎样的步骤,同时给我举一些具体的事例去说明它,按老师的话说,马虎是一个人生非常不值得的一个错误,从小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严谨认真的习惯和态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非常难忘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在你眼中闫墨老师是怎样的一种风格?他的教学方式你能习惯吗?
刘姝延:一直以来,闫老师都是一个非常亲切的一个老师,比如我们学琴出现问题的时候,他通常不会进行训斥,而是会非常和善的跟你说问题、分析问题,即便涉及一些比较高级的问题,他也会用我能听懂的语言给我说明白,让我逐渐做到举一反三,并把这些道理融进日常生活中。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敬重的好老师。
主持人:在这里问一下姝延妈妈,孩子学琴的过程当中,父母一定付出了很多,从孩子学琴以来,你觉得你的孩子这个艺术的成长经历,对您的家庭,比如您家的这个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刘姝延妈妈:其实我们这个家庭,在她学琴之前跟艺术和音乐方面接触的比较少,然后其实也是通过她学琴的过程,我们也慢慢的了解了音乐艺术各方面的知识,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跟她其实是一起学习的,也是慢慢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喜欢,这样家里也就逐渐营造了一种音乐氛围,比如听音乐也基本也是一些古筝的乐曲。因为我基本上一直在陪伴上课,所以也会从这个陪伴过程中得到一个反哺。也就是说可能弹琴的技术最后是留在孩子的那里,但是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音乐的素养提高是全家人都受益的。所以,其实现在来说,古筝这个艺术,已经是完全的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了。
古筝主持人
最新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