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过春天》,融入电子音乐元素,将角色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红彤彤的灯光,狭小的屋子,车水马龙,还有那张疲倦的脸。那是一对男女。男子名叫阿豪,女子名为佩佩。阿豪把一层层的苹果电话绑在了佩佩的腰带上。空气中传来了胶布被撕开的声响,他的呼吸变得粗重而不稳定。0.01厘米的差距,亲密的接触,简单的交谈,清澈的目光,清澈的嗓音。过度的激素释放,使体内的多巴胺膨胀。这是一种隐晦的欲望,一种默契,但也仅此而已。
这是一出最“春天”的《过春天》。甚至连接吻都不会出现,这是一种很高的品质。春,永远都有一种青春的味道,既有粉红色,又有温柔。《过春天》就是一部16岁少女的青春,充满了迷茫的爱与痛苦。“过春天”这个词,是“水客”顺利通过的术语,也是对佩佩的一种特殊的影响。16岁的佩佩,是一位在深圳和香港之间来回奔波的中学生。她老是盼望着下一次雪,尽管这似乎不大现实。她的父母已经离了婚,她的妈妈是个第三者,私生活很糟糕,整天都在打麻将。
这对母子的感情,已经到了一种冷淡的地步。一个反叛的佩佩,一个糟糕的妈妈。这两种不同的矛盾,也让佩佩成为“水客”,一次意外的机会,她把手机从香港走私到内陆,由此认识了水客阿豪。影片的基调是文艺而嘈杂的,从拍摄的方式来看,深圳的画面主要是用静止的,而香港到处都是摇摆的相机。这也是佩佩现在的情况,佩佩是香港人,但他没有自己的家。她的粤语说得很好,但实际上,她并不是这个地方的人。这也是她为什么会如此小心的原因。她不愿意回去,因为她不愿意去见自己的妈妈,更不愿意去看那些破碎的东西。
《大象席地而坐》里,女主角也是如此,她和佩佩的情况一模一样,她和自己的妈妈格格不入,她也失去了自己的感情。但是佩佩的处境更加尴尬,也更加复杂,她既有身份上的困惑,也有地域上的犹豫。佩佩的妈妈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她将佩佩出生在香港,就是为了给佩佩一个香港的身份,她甚至愿意给人做小三,做梦都想着能有一天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到欧洲旅游,但是事实却让她失望了,她最终被自己的爱人给甩了,这就像一场梦一样。
导演希望透过跨国儿童的经历,展现不同阶层的困难,例如阿豪,外表看起来很好,常常与他的哥哥一起出席高级聚会,其实他不过是一家大排档的小厮,他在香港举步维艰,为求更好的日子,不惜铤而走险,干些非法走私的勾当。佩佩的爸爸每天都要做苦力,他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他的情况似乎预示着阿豪的中年人会是什么模样。而佩佩的闺蜜,原本是想到海外读书的,结果被人说成是“女儿要找个好家庭,何必看那么多书。”
人物形象的刻画使整个影片更加充实和充实。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是佩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对佩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佩佩也在这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可惜,这部电影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来表现角色的发展过程,虽然这个创意很不错,也颇有一些电影的味道,但是,其余的角色却无法与佩佩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反而成为了一种道具。他们似乎就是佩佩的崛起之路。
创作者太过注重剧情的发展,以至于忘记了,也不懂得从细节中挖掘出佩佩的性格,因此,他在讲述一个故事,在塑造一个角色上,都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就导致了佩佩在精神上的改变和发展,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角色的变化,则完全没有任何线索。或许是因为导演已经察觉到了这个问题,她才会用一个很好的结局来结束这部影片,作为佩佩最后的成功,但是她这么做的太过明显,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如果有一句话可以概括这部影片的主旨,就是:“静如止水,动若脱兔”。深圳自然是和煦的,而香港则喧嚣而张扬。我们将会像小说中的主角佩佩那样,感受到同样的痛苦,一同经历风雨,一同长大。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自由和对家乡的向往。最终,他们与妈妈重归于好,爬上了一座高山,眺望着香港。毕竟他们不是那个国家的人,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将香港当成了一个局外人,这样的模棱两可,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少年,永远都充满了反叛与犹豫。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一座无法逾越的屏障。我们穿越国界,迎来了我们的春天。因此,与其把春光借给别人,还不如去享受自己的春光。
电子音乐过春天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