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国君的饺子与张仲景的娇耳,哪个才是饺子的前身
1978年10月的一天,滕州薛国故城薛比国君的挖掘现场,考古专家们正缓缓打开2号墓的陪葬箱,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锈迹斑斑的盒子,打开以后,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盒子的东西瞬间化成了粉末。
原来,盒子里整整齐齐地摆着一些白色的东西,大家推测应该是食品,形状呈三角形,有的还略带圆弧,每个大约长5至6厘米,宽的地方可以达到4厘米。
打开盒盖后,这些食品由于接触了空气,有的逐渐变黑,有几块很快就变成了粉末,大家发现这些面食里面竟然有馅,因为年代太久远了,已经无法辨认是馅料的构成,但可以推断这个食物是饺子。
时隔2500年,薛比国君的墓中竟然还保存着这盒水饺,让我们大为惊叹,这可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实物水饺。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们就已经开始吃饺子。
在民间,相传饺子还与张 仲 景有一段故事。
公元196年,张 仲 景时任长沙太守,作为太守,他不能随便进出老百姓的家里,可是他看到百姓为病痛所困扰,于是,就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不问政事,在衙门大堂上为百姓问诊治病,也因此有了一个“坐堂医生”的称呼。
他在离任长沙太守时,恰逢冬天。好多百姓缺衣少食,因为天气太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张 仲 景看到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回家研制了一个食疗御寒的方子,叫做“祛 寒娇耳汤”。
冬至这天,他就安排人在南阳的东关的一个空地上搭了一个棚子,现场熬制,免费分发给贫苦的百姓。
相传祛 寒娇耳汤做法,是将羊肉和一些祛 寒的药 物放在锅里一起煮,然后再捞出切碎再用面皮包起来,形状很像耳朵,然后再下到锅里煮熟。
吃过之后浑身发暖,两耳发热,几天之后肚子就好受了,冻坏的耳朵也就治好了,所以张 仲 景将它取名为“娇耳”,它又与饺子同音,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饺子。
不管是2500年前薛城国君的饺子,还是1800年前的张 仲 景的娇耳,都是我们民间风俗的历史见证。
不过在历史上,饺子与馄饨始终纠缠不休。
您觉得饺子与馄饨是不是一回儿事呢?
春秋战国张仲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