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和《推手》:中国式家庭的矛盾来自于爱,和解也是因为爱

时间:2022-12-12 16:57:33阅读:3509
《囧妈》是徐峥"囧"系列的第四部,《人在囧途》、《泰囧》、《港囧》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外和刺激来营造笑点,《囧妈》则改变了这一特质,通过亲子关系的共鸣使观众发笑。电影中徐伊万和其母卢小花之间的争吵,让
  • 囧妈
  • 剧情 喜剧
  • 徐峥 黄梅莹 袁泉 郭京飞 黄景瑜 贾冰 高以翔 沈腾

囧妈》是徐峥 "囧"系列的第四部,《人在囧途》、《泰囧》、《港囧》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意外和刺激来营造笑点,《囧妈》则改变了这一特质,通过亲子关系的共鸣使观众发笑。

电影中徐伊万和其母卢小花之间的争吵,让不少网友都纷纷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囧妈》和其他囧系列的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相似的老板身份,二是相似的离婚或出轨开头,这些追根究底就是事业和婚姻之间的矛盾,不过,《囧妈》探讨的最重点的问题还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

李安是一个很喜欢拍"家"的导演,他把自己评价为"一个很喜欢电影并且努力拍电影的人",他拍的前三部电影都是关于家庭矛盾的,被称为父亲三部曲。

推手》讲述的是老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喜宴》展现的是同性恋家庭的困惑;《饮食男女》则描述的是大家庭和睦的维护。李安的大部分电影情节都非常简单,但都有很深的隐喻性,《推手》就将道理蕴含在了太极推手里。

《推手》和《囧妈》的主题比较类似,都关于中国式的家庭关系。《推手》的故事情节简单,叙事平缓,矛盾隐含了在中西方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两代人的不同价值观里。

看完这两部影片,我最大的感受是:家庭的矛盾来自于爱,和解也是因为爱,这是中国式家庭共有的一个特点。下文就通过这两部作品来进行我这个观点的论证。

一、 以爱为出发点,期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是一种错误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写道:世上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着委屈。

这在亲情里也适用,或多或少,父母和孩子都期待对方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终其一生,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残忍。

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会产生不满,就会出现抗争的心态,双方就会产生矛盾,这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

从《囧妈》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关系:一个缺位的父亲,一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被赋予过高期待的孩子。

徐伊万阴差阳错地坐上了母亲去莫斯科的绿皮火车,展开了六天六夜的旅行,期间双方除了吵架好像没别的了,卢小花拼命往儿子嘴里塞小番茄,拉着儿子照相,不让他多吃红烧肉,完全把这个中年男人当做小孩子来对待。

卢小花对儿子实行"高压型控制",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试图操纵自己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早已成年的孩子,也会体会到巨大的吞噬感和压迫感,产生一种想法:我永远也无法成为我自己。

而徐伊万,在固定思维里,就认为母亲愚昧无知、顽固不化,在他听到母亲要去大剧院演出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为母亲感到骄傲,而是她又被骗钱了。

心理学认为:亲近的人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最安全的、最稳定的。

所以关系越亲近,就越容易产生误解。母亲锲而不舍地改造儿子,儿子坚持不懈地反抗,双方都看不到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

在《囧妈》里,徐伊万就像是一个火药桶,面对母亲的质疑,一点就炸,双方的沟通是火辣辣的;那么《推手》里父亲和儿子的沟通就像是冰水,是沉默的。

父亲朱老是一个太极大师,儿子朱晓生把父亲接到了美国和老婆玛莎一起生活,两人不仅语言不通,而且两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极大的差异。

电影的开始就是长时间的静默,朱老在客厅里看电视、写毛笔字打太极,而儿媳玛莎在书房里打字,整个早上,两人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交流。

玛莎认为朱老在家影响了自己的创作,想要他搬出去或者换一个大点的房子,但是晓生认为自己应该尽孝道,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跟自己一起生活。

朱晓生和玛莎,能进行平等交流,但是在面对父亲时,他却选择了缄默不语,不忤逆父亲的权威,其实这也是一种隐秘的控制手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两代人的矛盾越来越大。

朱晓生想到了个办法,不如撮合自己的父亲和陈太太在一起,两个老人搭伙过日子,这样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

结果被陈太太识破了,老人也有自己的尊严,朱老心灰意冷,自行离开了家,还给儿子留下了一封信:

我自己会走,老人家这点志气还有。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没想到这句话会印证在我们父子身上,不要找我,安心过你们幸福的日子。天下之大,齐物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

后来事情闹大上了新闻,朱晓生终于找到了父亲,他崩溃了,他不懂自己辛苦了几十年,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无论是强硬的控制还是隐秘的控制,都会让被控制的一方感到不舒服。虽然每个矛盾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爱,但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这是一种错误。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小号孩子的生命活力。

反之,对父母也是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惯常思想,我们不能认同,但至少学会尊重。

二、人和人之间要保持安全距离,互相尊重,才是和解之道

现在社会上总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总是对最亲近的人,展现我们最锋利的一面。这个现象在《推手》里没有显现,但在《囧妈》里特别明显。

电影里徐伊万和卢小花的争吵占了电影的一大部分,为什么面对亲近的人,我们总是学不会好好说话?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退行",即当我们遇到重大挫折时,就会放弃用成熟的方法去面对、理解、接纳和承担,反而采用童年时的手段来应对。

我们在面对亲人时,更容易发生"退行",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中,亲人是最安全的,不会因为几次争吵就离开。

这种理所因当的心理,会造成家庭冲突越来越严重。那么,当亲子之间产生矛盾时,该如何和解呢?

1.懂得放下,学会看见

在《囧妈》里,卢小花最终还是放下了,她明白徐伊万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他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在我身边,也有很多控制欲强的母亲。

武志红曾经解释过这种现象:那些永远能发现儿女的"成长问题"并为之深深焦虑的妈妈,其实是置换了焦虑的内容。她们真正焦虑的,并不是儿女的成长,而是与儿女的分离。

因为妈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害怕与孩子分开,所以就控制孩子,越容易引发矛盾冲突。

父母应该学会看见孩子的成长,懂得在孩子的人生中适当让步,放下心中的执念,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2.换位思考,正确表达

我们从小就学《论语》,但其中的大部分道理,我们明白了,但就是做不到,比如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我看来,换位思考能解决80%亲子关系中的难题。

《囧妈》里的卢小花和徐伊万,他们都没有看到对方的善意。《推手》中也是,玛莎没有认识到朱老独自在美国生活的孤苦和寂寞,没有尝试与他交流,一味地对这个老人感到反感,朱老也没有尝试与儿媳谈谈心,两代人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大。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将心比心。懂得换位思考,我们才能走近亲近的人的想法,与之心平气和地沟通,珍惜对方对自己的好。

3.以柔化之,找寻平衡

《推手》的结尾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两代人和解的办法,强行的事情,如同直拳,会让人难受;那么就以柔化之,寻找中庸之道。

李安自己概括《推手》的主题是"使传统上一个以父亲为主的家庭关系,得以从一个假象的平衡状态,历经危机和冲突之后,重新寻得一个新的平衡"。

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凡事恰到好处,找到平衡点,就是中庸之道。

《推手》中的陈太太有一句话:气要散,不能练。越练越伤,散了人才会舒坦。

朱老最后明白了陈太太的想法,放下了执念,他还是选择搬出儿子家,让他偶尔来看看自己就够了,既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也尽了孝道。

悉心静气,存神养性,体验并顺应自然法则的客观变化,节制自身的情欲好恶,遂成为人生修养的课题。

将这种思想印证到人际关系或天人关系,就产生了像"推手"的要诀:圆柔应对,不硬顶硬丢,调和、穷磨至"我顺人背"时方发劲,注重平衡协调。

总结:

《囧妈》和《推手》中探讨的家庭关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还在在影片的最后,父母和孩子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和解之道。

看完这两部影片,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以爱之名,来行控制之实,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该拥有自身精彩的生活,当双发爆发矛盾时,不要急着否定对方,也不要想着改变对方,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问题。

看电影的目的,就是从电影中,学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爱别人。

伊万·麦格雷戈推手电影囧妈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