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满山红叶时》导演于本正现身,与汤化达合导,曾任上影厂长
用心原创,敬请关注!
【千名老电影人寻踪(687)——于本正】
说起于本正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起他作为上影厂著名导演执导的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则大家一定会茅塞顿开:哦,原来是他!
例如,《渡江侦察记》《难忘的战斗》《等到满山红叶时》《魂系蓝天》《日出》《走出地平线》《悲情枪手》《我想有个家》《生死抉择》《天地告白》等等,瞧瞧,许多电影是不是都属于经典?
当然,1974年上映的《渡江侦察记》,于本正是副导演,1980年上映的《等到满山红叶时》,他是与汤化达合导。
于本正,1941年8月14日出生于上海,祖籍辽宁丹东。1960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系,1963年毕业分配至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先后任场记、副导演、导演。他第一次接触电影拍摄,是1964年参与拍摄赵明执导的电影《年青的一代》,正是通过这部电影,他才开始了解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后来,他一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日前,“晓丹红日——纪念汤晓丹导演逝世十周年”活动在上海举行。上影厂著名导演于本正罕见的和任仲伦、宋崇、鲍芝芳、包起成、孙渝烽、张云立等电影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嘉宾论坛。
在论坛上,于本正动情地说:“我是幸运的,在我导演生涯开始起步时就遇到了汤晓丹导演。他那种以电影为生命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为一个青年导演的成长铺设了广阔的自由驰骋的创作空间和环境。”他说:“在我心中,(汤晓丹)永远是我的导师,这还不仅仅在电影导演方面。”
于本正的导演“处女作”,就是与汤晓丹、汤化达合作,以副导演身份执导的70年代初期的重拍片《渡江侦察记》。拍摄期间,他负责记录现场拍摄进程、演员台词、道具位置、拍摄现场把控、演员位置调度、镜头运用等执行导演工作。跟着老导演学习,对他以后的独立执导帮助很大。
在于本正执导的早期电影中,娱文娱视最喜欢的是《难忘的战斗》《等到满山红叶时》。
1976年《难忘的战斗》由汤晓丹、天然、于本正执导,达式常、陈烨等主演。因为季节关系,汤晓丹让于本正带队先把一些芦苇场面拍下来。当时他很激动,因为那是他第一次作为导演独立带队拍摄。样片拍好后,许多人提了大量意见。汤晓丹据理力争,保护了于本正,也保护了摄制组。
说到《等到满山红叶时》,电影中那优美、动听的插曲,便会萦绕在耳际:“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红叶彩霞千般好,怎比阿妹在山涯……”该片由汤化达、于本正执导,吴海燕 、丁嘉元 等主演,拍摄过程中,他和汤导都追求影片清新雅致的风格,看了此片,一种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总能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于本正1985年任上影厂第一创作室主任,1987年任副厂长,1989年任厂长,1994年离任后,任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虽然艺术管理的行政工作繁忙,但他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老本行。
可以说,1985年上映的电影《日出》是于本正导演事业的巅峰之作。该片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为拍好此片,他认真研读了几乎所能看到的与《日出》有关的资料,还实地访问,接触了大量过去的从业人员。正因为他的精益求精,所以该片既遵从原作,又很好地将旧上海各色人等运用电影化手法表现了出来。该片获奖众多,如1985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等。
2000年上映的《生死抉择》,也是于本正的电影代表作。他希望这部电影要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更有思想深度。为了拍好此片,他对演员进行精心挑选,如在选择男主角李高成时,他先是打电话给著名演员王庆祥,然后亲自到青岛找到在这里拍片的他。王庆祥后来说:“于本正是原上影厂的厂长,又是著名导演,能这样放下身架专门来找我,真的很感动。”
于本正多才多艺,他既执导了大量影片,也主演、参演过《一片心》《围城》等影视剧,既是电影《405谋杀案》《不平静的旅程》的编剧,也是《激情警探》《六指琴魔》《新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画魂》《火烧红莲寺》等的制片人。
如今,于本正导演已经81岁了。虽然远离了拍摄一线,但他依旧关心影视事业。对于年轻人,他曾寄语:“从自己几十年经历来说,只有先热爱,才能干得好。”
祝于本正艺术家安康幸福!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