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女性》力量不朽——尽管导演蔡楚生自己都讲过,哀气太重
阮玲玉 流传下来的电影不多,能找到一部是一部,《新女性》是我看的阮玲玉主演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神女》。
为什么我选择看它呢?据说,电影《新女性》是阮玲玉一生中所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也为人所评价为与她最为相似的电影。也就是说——本片最大的意义是裹挟了阮玲玉的人生于其中——影片上映后没多久,阮玲玉自杀,恰恰构成了对影片内容的呼应。
阮玲玉饰演的知识女性韦明,才华横溢。然而一出场,就注定和男人纠缠不清。比如眼前这个和她讨论稿件的出版公司编辑余海俦,就是对他爱而不得。
余海俦是个为人正直、善良又理性的男性,收入不高却甘于贫穷,有铮铮傲骨,嫉恶如仇。同时,他乐于帮助韦明,经常点拨她。韦明爱上了余海俦,但是后者对此只淡淡相对,并无实际的回应。
于是,电影很快就出现了韦明和学校的赞助商,董事王博士,结伴去舞场跳舞的场景——王博士很迷恋韦明,但是一眼看得出来,韦明丝毫不喜欢王博士,之所以跟着他去跳舞,是因为心情郁闷,想要报复余海俦。
所以,像女主这样还舍弃不掉“跳舞这种腐化的爱好”的新女性,对比之下就仿佛成了“有缝的鸡蛋”,摆脱不了弱者的地位和悲剧的结局。
韦明在舞场的表现是很矛盾的。她也跳舞也微笑,同时低头时也有浓得化不开的愁怨。讲真,舞场这段,能看出阮玲玉的表演是真厉害——似有射穿银幕的魅力,笑起来太有文艺气质,而且笑时眉眼间那种纯真无辜中带有一丝魅惑晦暗的感觉。她那柔美的风骨,旗袍仿佛就是为她这样的东方美人打造的。用“曼妙”形容她,再合适不过。
韦明与余海俦赌气,赴了校董的约。在车上忆起与校董相识的场面,车窗成为回忆展现的载体——像画框一样,再现过去,放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好的视听展现手段。
韦明的身世和经历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虽然用自己的力量争取到了婚姻自由,嫁给了自己所爱的人,并且生有一个女儿,但是不久却被抛弃。女主角的悲惨身世和痛苦经历,注定了她最后无法得以善终。
她憧憬自己作为一名独立的作家,依靠文字表达理想,可是就连出版商,都只是因为看中了她照片上美艳的貌,才答应出版她的文章。
因自己以前痛苦的经历,不愿一生屈活在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的管辖之内。所以,当王博士向她跪地求婚,遭到韦明断然拒绝。这也可以理解,阮玲玉本人是个伟大的人物,她是个自食其力的新女性,这个表演的天才,是30年代上海女性的缩影。
当然,这个坚强的不倒的女人,也有她脆弱的地方——她思念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喜欢看老电影,大概就是寻找这种简单故事里简单的感动,现代电影都太复杂了。相比起来,阮玲玉就是一股清流,演技自然流畅,真挚感人。
孩子终于来到母亲身边,但幸福并没有随之而至。相反,剧情就从这里急转直下。
首先,因为拒绝校董的追求,韦明遭到报复,被学校辞退。失去了唯一收入来源的工作。
接着韦明的女儿查出患了肺炎,韦明写小说但稿费不能预付,生活很快陷入困境。阮玲玉在银幕前表演女主角愁肠百结的一幕,实在是震撼人心——联华公司的小传曾描述她:“亭亭长成、琼葩吐艳、朗朗照人,虽荆布不饰而韵致嫣然。”真的也像卜万苍曾说:“她像有一种永远抒发不尽的悲伤,惹人怜爱。”
这个时候,王博士又假惺惺地看望韦明,并以钻戒相诱惑,但是坚强的韦明再次拒绝了王博士。——她需要钱,但就是不肯屈从于王博士,不接受他的追求。真实生活中的阮玲玉,也是笃信爱情而跟随自己的意愿——尽管她有着那个时代诸多女性的共性特点:善良、重感情,却依赖男人。
孩子的病因为得不到医治,越拖越重,直至陷入绝境。
当阮玲玉表现韦明作为母亲此刻的痛苦,真正能让人感受到切肤的疼痛,痛彻心扉。她不只是民国老照片里的摩登美人,在银幕上她熠熠生辉,你看到她就知道这世间能配上“女神”二字的也不过就一两人而已。
万般无奈之际,韦明只得听从房东——实际是个无耻的皮条客的提议——卖身救女,实在令人唏嘘。这么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气节的时代新女性,在当时面对男权和资本的恶臭无耻,还是无可奈何,这首先就是社会的悲剧。
韦明的境遇,让我想到《悲惨世界》里芳汀,这样的女人,其处境和遭遇令人同情——尽管她们有时情路踏错,有时追逐了名利,但她们始终试图依靠自身力量生活下去,却又被一次次逼上绝路。
所以,单用“虚荣的结果、轻贱自己、实践能力太差和自作自受,去侮辱和批判这些女性,简直就是十足的坏。很多悲剧往往是时代造就的,而且每个人境遇不同,根本无能为力。
在韦明激烈思想斗争的过程中,小说主编、期刊编辑、王博士、房东太太,都太真实,真实得映衬着社会的冷酷与残忍。韦明强打精神打扮,去迎接客人,这是为了女儿——此刻,她身上不仅有新女性的坚韧不屈和倔强独立,更突显着伟大的牺牲精神。
万万没想到,韦明要接待的客人竟然是王博士。结局可想而知,悲愤莫名的韦明,狠狠教训了王博士。韦明自己都说了,跟王博士那样的人在一起,“终身伴侣”就是“终身奴隶”。你永远都是对方的附属品,但做妓女只是作“一夜的奴隶”。所以她宁可出卖肉体,也不愿违背灵魂,与我们早已公共认同的道德观背道而驰,也便是点名了片题《新女性》的真正涵义。
韦明,这位女性知识分子,接连被亲人拋弃,被社会抛弃,被奸人迫害,为救女儿被迫出卖肉体,最终于无奈中服药自杀。阮玲玉的结局和影片中女主角的结局一样,都是因为记者中伤,而服用安眠药自杀,最后在医院因病情越来越严重而去世。
韦明被送进医院急救,濒危之际,记者与校董合谋,继续造谣中伤韦明的记者,仍吃着“人血馒头”。这一幕很真实,发生在1935年。在历史上很多香消玉殒的悲剧女性,比如阮玲玉,她们平时受人追捧,但只要暴露任何的缺点就会立刻受到攻击。当女人获得成功时,人们不会承认她的实力,而是猜测她是不是通过交易才获取了成功。她们受难时又容易遭受“贞洁”攻击,认为她们是不洁的人,咎由自取的结果。
阮玲玉将韦明濒死之际的挣扎表现得可谓入味三分,哀艳绝伦。可以这么说,《新女性》之于阮玲玉,正如《欲望号街车》之于费雯丽,也应了程蝶衣说的话:不疯魔,不成活,一语成谶地预言了主演阮玲玉的自杀悲剧,让人叹惋不已。
韦明一心求死,却又想活——因为她看见报上已经对她的八卦和绯闻大肆传播,又重新振作了力量。自杀的人或许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但可能会恐惧留下一个软弱的名声。可这次,身体不再允许她活下去。
这句“我要活”,并非是单纯的、发自韦明的呐喊,它更是影片对这残酷歪斜的社会最真切的控诉,也是替处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同胞们发出的对真正的新女性的呼唤。她们当然是想要活,但是想要人格上的活。韦明是愤怒着喊出这句话的,她的呐喊并未挽救自己的生命,但在此刻,生命早已显得微不足道,重要的是她所喊出的这句话本身。所以字幕的特效真是天才!
也遭到社会恶势力的侮辱和迫害的阮玲玉,演出了一场与韦明同样的悲剧。1935“三八”节的早晨服毒自杀,以25岁的年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结尾处,作为新女性希望的女工们是完全质朴的形象,人物形象颇有左翼色彩。她们成为该片“新女性”的象征,积极乐观,敢于斗争,
码头上拥挤的人群场面,俯拍大全景,密密麻麻形成视觉冲击,象征时代的潮流不可挡之趋势。载有韦明死讯的报纸飘到路人的脚下,被人捡起丢下,又被无数人踩过,象征以这个女作家为代表的暂时掀起一阵浪潮的现象也很快被淹没在时代之中。
一群女性气宇轩昂地往前走的画面,暗示作家虽死,女性个性解放的精神力量将在众新女性的行列中传递下去。所有的巅峰跌入所有的深渊,也反映了人与他人的永恒难题。我却产生了这种感觉——即使女工们坚定无比,结尾也没能给出真正的解决之法。因为女工们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参照对象。导演蔡楚生自己都讲过,影片哀气太重,遂死寂沉沉。不仅缺乏对“新”的深入理解,也对解放女性的出路存在认知偏见。女性的“活路”最终止步于理想愿望的渴求与控诉。但是,这部1935年的作品,它的思想认识比当下流行的女性电影还要深刻,里面对女权的描写,现在看来都很超前,勇气可嘉,也许,女性要想在绝境中逃出来,还得用更智慧的方式,但能跟时代的思想和现实保持得那么贴切,本身即是一种不朽的力量。
阮玲玉新女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