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那声音》:聆听世界电影配乐之神莫里康内的音乐语言
在电影的世界里,更引人注目的似乎总是更“光鲜亮丽”的一面,外形出色、表演精湛的演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光影巧妙、催人泪下的画面……那些牵动人心的“电影语言”里,有一种语言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形,那就是电影配乐。
好的电影配乐总是可以适当地将气氛和情绪烘托至恰到好处的位置,服务于画面、服务于情节、服务于整个电影和观影的人。人们记住了画面淡入淡出之时闯入耳膜的音乐,记住了它们或婉转或激昂的旋律,记住了音乐响起时画面中演员们的音容笑貌,但却很少会记住创作出那动人旋律的名字。
譬如,提起“赏金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和《黄金三镖客》,耳中似乎想起那粗粝辽远的配乐;说到《海上钢琴师》,脑中回旋的是那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还有《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这些经典电影中的配乐几乎也成为了它们的一个标志。
然而,你一定想象不到,这么多的经典之作都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他就是世界电影配乐之神、殿堂级作曲家、意大利当代创作最丰的音乐大师——莫里康内。
《追逐那声音》是莫里康内与青年作曲家亚历山德罗·德罗萨于2013—2016年间的对话的记录,也是莫里康内一次深刻的自传式生平回顾,全书以问答对话的形式展开,同时摘引了部分珍贵的乐谱手稿并配有照片彩页,精彩的问答之间,讲述了莫里康内在这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史中的成就、思想和创作之路的艰辛与欢愉。
莫里康内说:“这是关于我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是最真实的一本书。”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本最真实的《追逐那声音》。
让人着迷的“不可预知性”德罗萨与莫里康内的对话始于一场国际象棋的棋局,他喜欢作曲,也喜欢下棋,甚至调侃说,如果自己没有成为一个作曲家,或许他会想要去当一名棋手。在莫里康内的眼中,电影音乐也可以视为一种游戏,它就像下棋一样,需要棋子与棋着的互相配合,是具有创造性和不可预知性的。
记录音符时值和音高的乐谱,与国际象棋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这两个维度是空间性的,而时间掌握在玩家手中,由他走出正确的一步。
然而,让莫里康内感到着迷的,恰恰是这种不可预知性,棋局中有生命,有战斗,有着暗藏于沉默之中的巨大张力,电影音乐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不到实体上的爆裂,却一定会感知到它们迸发出来的情绪和气氛。
对于“不可预知性”的着迷让莫里康内更乐于去“打破技巧”,而不只是遵循技巧所给予的“安全之路”,因为经验积累固然是有用且高效的,但也会因此而成为习惯、变得保守。习惯和保守对于创作而言是有“危险”的,当创作活动成为对于常规做法的机械复制之后,留给实验和探索的空间就越来越小,那么“不可预知性”的可能也会越来越小。
譬如在为《大鸟和小鸟》写配乐时,莫里康内就走出常规音乐的创作界限,而是“灵光一闪”想到了用八种“寒酸”的乐器——街头艺人们使用的民间乐器,去创造一种无调性的、更高级的音乐语言,“让通俗元素、人声以及简陋的乐器互相对抗”,从而达到一种听觉上的持续的音色交替。
用音符开启电影世界的“音乐幻想”电影配乐其实与我们平时所听的音乐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它属于应用音乐,会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莫里康内看来,作为应用音乐的作曲家,“除了写出和文本相配的音乐,还要和导演的思维保持在同一频率上,又不能完全忘了自己,忘了观众的期待”。
这样的音乐需要烘托出情节的氛围,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同时也要让观众感到大吃一惊。
除了要深入研究人物的性格、电影的风格和时代背景,还要清楚不同乐器的音色会给电影音乐带来怎样的情绪效果,譬如小号带来的庄严感、口哨和喉音营造的原始感、弦乐伴奏中的不安与哀伤……
譬如在创作《黄金三镖客》的配乐时,莫里康内就会首先去电影里细致的人物性格以及复杂的时代背景,三个流浪汉的故事中穿插了美国的南北战争,那么,这个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事件一定会对于电影人物以及观影观众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影响哪怕只是一瞬间,也会是令人难忘的。
于是,莫里康内想到用两把小号去演绎军乐,“就好像对战的双方”,同时,小号的声音短促而激烈,也能够营造出那种互相挑衅、激烈冲锋的场景。
在莫里康内这位用音乐创造电影的灵魂诗人的手中,无论是音乐的入场还是退场,都像是对于情感的一种暗示和引导,正如他所说,“是持续音牵着观众的手,带领他们去向别处,再温柔地陪伴他们回到画面所在的时空”,那种暴烈与温柔、狂野与宁静,既是给予电影画面的最好配合,也蕴含着独属于莫里康内的音乐特色。
一直在追寻那个声音“一直在追寻,一个声音……也许不止一个,还有声音之间的联系,还有……但是这件事极其玄奥……”
莫里康内作为一位作曲人,却从不会专门把自己定义成电影的作曲人,因为在他看来,写曲人与听曲人之间是存在一种非常微妙、平衡的沟通的,追寻这两者之间相切的那个点,正是莫里康内一直以来都在做、且非常看中的事情。
电影音乐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所考虑和顾及的问题也就更加复杂,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也正是创造出最适合电影场景的配乐的关键之处,电影音乐的神秘之处,“既在于其与画面的联系,也在于其和观众的联系”。
为了找到这个声音,莫里康内从未停止过在音乐道路上的探索与尝试,他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深挖、钻研每一个环节,使其完整,使其在内容、形式和结构上都可以达到一个艺术上的标准。
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但莫里康内一直奉行并坚持着一条准则:“我写的音乐,既要有自主意识,又要表现我的想法,同时还要跟导演的想法保持一致,丰富画面的内涵。”
即便这条电影音乐之路,莫里康内已经走了几十年,但对于他来说,每一次创作仍是不可预知的、全新的挑战。
《追逐那声音》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位电影配乐之神的思想与生平,更是他在音乐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坚持,是他对于作品理性的思考和天才的感知。这本书虽然是莫里康内为自己的一次发声,但对于读者而言,它更是对于莫里康内所追寻的那声音的最好理解。
追逐那声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