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专场,“超出”脱口秀

时间:2022-08-25 19:10:07阅读:735
正门口的黑板上荒腔走板地写着“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李诞和脱口秀演员们朝它挥挥手,向这个临时成立的“编剧部”告别,结束了最后一期《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录制。这个既有“真人秀”又有“脱口秀”的节目

正门口的黑板上荒腔走板地写着“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李诞和脱口秀演员们朝它挥挥手,向这个临时成立的“编剧部”告别,结束了最后一期《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录制。

这个既有“真人秀”又有“脱口秀”的节目第一季终于走到尾声。它的特征是鲜明的:上半期是热闹的集体真人秀,讲“编辑部的故事”;下半期正儿八经的专场,完成“结果”。最终,综艺效果和脱口秀的内容也达成了很好的平衡。

对于节目而言,脱口秀是核心,生活是源泉,通过做一档“好玩”的节目,让原本的核心观众更了解脱口秀演员们,让非核心的观众在戏谑的娱乐解构中,更了解各个行业里的生活百态。

在第十期节目上半场的末尾,何广智放飞了氢气球,几乎所有的脱口秀演员都奔跑着去追逐夜空里飞起的气球。

那或许也是脱口秀演员们在追逐的一个梦,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脱口秀演员,被“再发现”

核心观众已经很熟悉笑果的脱口秀演员们了。

通过《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观众已经对他们的生活小事耳熟能详,包括但不限于呼兰炒股、何广智坐地铁以及杨笠的“众多CP”。也留下了很多颇为出圈的名场面,如《脱口秀大会4》的半决赛,杨蒙恩止步十强,但在淘汰感言环节成功通过给女友求婚炸了场;王勉登上春晚,节目结束之后网友纷纷表示,“期待看到明年《脱口秀大会》同事怎么吐槽他”。

这是《脱口秀大会》成功的秘诀。它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舞台,让观众能够在听完段子的欢笑声里,感受他们的才华,也慢慢了解这些脱口秀演员的生活碎片,进而通过笑声与共鸣,和他们形成情感上的连接。

然而,观众所熟悉的脱口秀演员的形象,多数源自于舞台、源自于他们在段子中的自述,但是聚光灯之外的创作与生活,却是观众未曾了解的领域。

脱口秀演员Rock曾经在接受《娱理》的采访中提到,对他来说,脱口秀演员这个职业就是向外界去表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人、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但我站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始终没办法向大家传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反而在真人秀里弥补了这一点。”

“真人秀”确实拓展了大众对于脱口秀演员们的认知边界:《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每一期的上半期,都是9位脱口秀演员们在“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的工作生活场景,观众能看到他们带着宠物来上班、现场测MBTI、开趣味运动会以及录主题曲五音各有各的不全。

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工作场景,让观众看到了脱口秀演员的更多面,对于原本的核心受众来说,也是一种“意外之喜”。

去年,笑果的开设了一个新栏目“编者言”,在栏目介绍的最后写:“很有可能的是,即使看了这个栏目,还是不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写过什么热搜金句。这都没关系,至少你能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有趣的人。”

这也正是《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重要意义之一。

对许多观众而言,这些脱口秀演员的日常状态、工作模式,永远都还有“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想法和空间。例如,观众可以破除猜想,看见编剧们筹备演出,为演出嘉宾们写稿、想段子的过程,看见这些舞台上的爆梗是如何产生的。成龙第一期专场里的金句,说元宇宙是“元龙、元华、元彪、元秋”,就是杨蒙恩和杨笠在编剧部讨论时的灵光一现。

对演员自己来说,这或许也是一场“再发现”的过程。

杨蒙恩在接受采访时说,脱口秀演员的日常工作是不坐班的,大部分时候只会在演出和节目现场和同事们碰面,经过这次的节目录制,和一些原本没那么熟悉的同事友谊升温,话题逐渐深入到私人领域。

除了收获了额外的友谊,他们在文本创作上也多了一些新的尝试,笑果一直在推广的漫才,节目中也有了更多的组合形式,甚至3人、4人漫才——这或许也是生活带来的火花。

“真人秀”的多面性

脱口秀演员要做真人秀,有天然的优势。

综艺节目需要“综艺咖”,他们的职责就是抛梗造梗、制造节目效果。而脱口秀演员们平时在日常工作里聊天、讲段子,也和这一职责无限相近——运动会表现差,模拟应聘时被嫌弃都没关系,聊天的时候让话落到地上冷场、接话没能引起一片笑声,才是自身职业上不允许的失误。

李诞给竞聘编剧部主任的人“画饼”可以提要求,王建国、杨笠、庞博直接开始规划他的财产分割,被李诞用“离婚都没分这么多”的金句反驳;王勉在第二期作为实习生加入,刚到前台就被杨蒙恩和呼兰撬走200块,之后还要在全员面前羞耻地再现一遍春晚节目;最后一期述职评分环节,为了不当倒数第一,王勉和杨蒙恩“针锋相对”,纯为了扣分在批评卡上写了对方的名字……

这就将整个真人秀的部分嵌入了一个情景喜剧式的场景,1992年有《编辑部的故事》作为国产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30年后,观众依然能从“轻轻松松宇宙最强编剧部”里找到乐趣。

更何况,节目设置了每期都会从脱口秀演员们之间选出两名主任,职场内部关系的变更增加了更多的话题性,也能凸显每一期的差异化。徐志胜从一开始就对主任之位“野心勃勃”,还设计拉拢“真领导”程璐获得更多支持,结果成功上位之后第二期就被集体弹劾下岗,这种戏剧性让节目里的同事和屏幕外的观众一起笑出了声。

除了在编剧部内部的生活,《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也没有将所有脱口秀演员强行固定在室内的单一环境,而是安排了其他的环节增加每期节目的丰富性。

情景喜剧要求故事独立成章,经典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甚至每期故事都取材于当时的生活热点,而《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也根据每期聚焦的社会话题不同,设计了不一样的真人秀内容。

警察专场、服务业专场,就要走进相应的行业进行实地体验,在街边发反诈宣传单,坐上电瓶车去送外卖;健康专场和社交专场,形式就变成了观察讨论,请来专业的嘉宾进行心理测试;体育专场就举办趣味运动会,毕业专场就在编剧部内模拟研究生面试和工作入职面试的场景,影视专场更是真的分成两个剧组,让脱口秀演员们上岗当起了导演摄影场务和影片主角,亲身体验拍摄了两个视频短片……

这种真人秀内容的制作方式,不会将节目局限于单一的场景,反而能拓宽综艺真人秀的边界,丰富原本的内容。

而这套方法论,也是笑果此前在脱口秀节目中已经展现过的。所以,《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可以做到:既是服务于原观众的“幕后揭秘”,又是拓展新观众的“宣传名片”。

毕竟,除了核心的脱口秀观众以外,脱口秀的持续发展始终需要更的观众,需要不断打破已有的固定圈层、尽可能地拓展视野,涵盖更多元化的生活内容。

源于生活的脱口秀“专场”

生活是脱口秀脱离不开的词汇。李诞在他的那本《脱口秀工作手册》里写:“选择了这个行业,想要做得好。请尽早放弃分开工作和生活这种有害的想法,请尽早学会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享受生活中工作的办法。”

脱口秀原本就应该源于生活,行业内容本来就是创作源泉,脱口秀演员们的生活是,大众们的生活也是。

毒眸(ID:DomoreDumou)曾经在往期文章中提到,当节目从娱乐圈中跳出来,成为能容纳更多文化圈层的场域时,就开始成为不同圈层向外发声和互相对话的桥梁。(往期文章:杀疯了的易立竞,不得不变的《吐槽大会》)

此前的《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确实通过引入社会的热点话题,承担过这样的角色。剧本杀、OKR制度、大厂黑话被搬上台面吐槽,运动员、rapper、知识分子的进入,也让整个舞台迸发出新的火花。《脱口秀大会4》第一期的舞台上,就站着一位来自上海的交警黄俊,他的段子获得了四位领笑员的一致拍灯。

而《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其实是一种对关注的“回馈”。专场的形式,让大众对某一类圈层和话题,了解得更为集中。

在邀请的嘉宾人选上,节目组选择的是每个行业内的嘉宾,即使是知名度更高的明星嘉宾,也会选择与当期行业主题有关的艺人。毕业专场的刘恋,在从北大毕业时,就放弃了更稳妥的“保研”选择了“工作”。健康专场的毛不易,在通过综艺节目出道之前,也是护理专业出身。

同时,上台参与演出的脱口秀演员们,也不再单纯地通过采访嘉宾写稿,而是会去相关行业进行实地体验。

体验之后的表达,变得更有话语权和共鸣感,而脱离原本的自我生活、体验别人的生活,自然也容易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在婚恋专场中,何广智也是在去著名的人民公园相亲角连番碰壁之后,才在台上讲出了这段珍贵的“体验”经历。

这也意味着,脱口秀专场希望让观众感知到的除了单纯的快乐,还有每个金句和段子背后,隐藏的真实生活碎片。

在走红之后,“脱口秀”并没有被重新定义。对于腾讯视频和笑果来说,《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是对抛开既有的模式、对脱口秀综艺形式的新探索,也像是他们那句“每个人都可以讲五分钟脱口秀”的slogan的延伸。

正因为如此,李诞在最后一期专场谢幕时,戏谑地提出对下一季的展望:“下一季我们还会去更多行业,三百六十行,争取做三十六期。”

第一期节目编剧部来到剧院表演展示方案,坐在观众席上的除了脱口秀演员,还有被李诞临时拉上的剧场装修工人。李诞说他是“真正的评委”,觉得好笑的就笑,笑不出来的表情,被调侃为“一个精彩的沉默”。

毕竟源于生活的段子,还要交给生活来评判。

李诞杨笠杨蒙恩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