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金凤》下架了,原因是其播出后,因服装甚至是道具大量使用日本、韩国元素,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争议。面对变相的“文化入侵”,我们真的有必要通过让其消失以“正">

《我叫刘金凤》下架,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这算文化入侵吗?

时间:2022-07-10 06:57:48阅读:1147
《刘金凤" target="_blank">我叫刘金凤》下架了,原因是其播出后,因服装甚至是道具大量使用日本、韩国元素,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争议。面对变相的“文化入侵”,我们真的有必要通过让其消失以“正

《刘金凤" target="_blank">我叫刘金凤》下架了,原因是其播出后,因服装甚至是道具大量使用日本、韩国元素,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面对变相的“文化入侵”,我们真的有必要通过让其消失以“正视听”吗?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其实有那么多网友吐槽,这是一个利好信号,说明我们还能意识到不属于我们基因的文化的存在,并本能的为之反感。

有些文化入侵早已成功的变成生活中的日常了,比如内衣、内裤和西服,它们哪里有华服的影子,不就是因为“新青年”们“师夷长技”而来的吗?

但是现在的你并不觉得有什么违和,因为你已经被这样的西方文化完全征服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汉服,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兴奋的声音“华夏文化在崛起“,但真的是这样吗?

且不说服装形制的正确与否,穿着汉服就能有古时汉人的胸襟吗?就能有体现见所未见的雍容华贵的气质吗?

其实外在的文化是内心的表现,当你的心灵是什么样子,你自然会选择或者创造相应的服饰。

所以,文化是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上的符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门槛”,简单来说就是“认同感”。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反对现代汉服的发展,能让更多人接触并喜欢上汉服,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比较隐蔽的一点是,文化和经济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文化具有金钱意义上的附加性,比如一家“日料店”,它给人的感觉一定比“印度餐厅”更显“高级感”。

这是因为日本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而文化的溢价就顺理成章的被写进了价签里。

所以,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输出呢,除去意识形态上的博弈,它是能实实在在带给我们好处的。

更深的一层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你的时候,你的影响力将逐级放大,你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要,那么在国际格局中,你不想做老大,“小的们”也不答应呀。

我觉得文化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奇所在,这种设定甚至被写进了电子游戏里,经典的《文明》系列中,就有“文化胜利”的设计。

回到《刘金凤" target="_blank">我叫刘金凤》,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这部剧的下架,反应了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呢?

我觉得是传承的延续性,如果我们的青少年长期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审美视角也许就会发生变化,民族认同感就会越来越淡漠。

我们向往的万国来朝的盛唐,“虽远必诛”的大汉,诗词流转的赵宋,这些拥有璀璨文化的时代,其实都是那时人们内心的写照,只是作用在了外在表现上。

这次的下架事件,也给文艺工作者提个醒,我们不反对日本文化、韩国文化。

但是当叙述我们自己的文化时,请不要用我们体系之外的东西代替,这种不负责任的“四不像”,势必会伤害我们的文化内核。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

文化入侵我叫刘金凤刘金凤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