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几乎找不到的综艺,TVB拍出两季大爆款,一打开全是人情味
又被国产剧整笑了。
张雨绮新剧《加油!妈妈》,说是聚焦30+上有老下有小的妈妈困境。
结果吧,处处是离地、悬浮、自相矛盾。
张雨绮演一个“条件普通”的单亲妈妈。
怎么个普通法?
诉起苦来:月工资“才一万出头。”
趁一套初高中对口的学区房,房长这样。
在银行工作,坐窗口的普通职员。
工作时间离岗打电话,被领导敲门毫不惊慌。
领导说你上午被客户投诉,一脸不耐烦,嗯,没看我这打电话呢么。
两个礼拜请了五次假,由于要把娃送到内卷严重的金牌幼儿园溜号。
给领导解释:
我怕您不同意
我最近请假太多了
真是好理由!
就问大家敢不敢这么用?
至于这个名车接送的金牌双语幼儿园里的其他家长有多夸张,就不一一概述了。
只能说,不是谁都配在国产剧里当“普通人”的。
除了条件不够普通,不像活人、没有人情味,也是内娱的通病。
明星、剧集、综艺,莫不如是。
人情味,说来寻常,其实却难表现。
最近就有一个港综,把这三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寻人记2》
TVB出品的纪录片,第一季已经拿下9.3高分,第二季直接9.7分。
每一集只有短短的20分钟。
主题是寻找80、90年代曾经采访过的新闻小主角,时隔三四十年,看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说是“主角”,其实都不是什么轰动一时的富豪名人,而是你我身边的素人。
比如从小特喜欢吃鸡腿的“肥仔”小朋友,长大后是不是想剁了自己吃鸡的双手?
素颜校草,会考落榜后,如今安好?
永远西装革履的投诉王,如今还事事投诉吗;
这“人情味”成立的第一步,就是真的有看到普通人。
没有挥金如土,珍馐美馔。但也不是吸血鬼日记,鸡飞狗跳过日子。
除了普通,“人情味”还不止这么简单。
先看内娱综艺,是怎样拍普通人的?
前不久写过的《新游记》。
把明星变成打工人,问出来的问题却停留在最表层:
你喜欢这份工作吗?这份工作不枯燥吗?
不仅无聊,还耽误人干活。
他为什么不吹着空调摸着鱼就把钱赚了?是不喜欢吗?
再看另一边,倒确实干完了一天的活,但,说是体验日结工人辛苦的,最后结了钱选择打车回家。
眼看着人情味中的“人”是杵在这了,却少了一些“情”。
而在《寻人记》里,就连寻人这一环节,已经藏着“人情味”。
要找回三四十年前的素人,更多时候,仅有一个不够完整的名字、学校名称、街道名称,其他的信息少之又少。
三四十年过去,可能学校已经关闭、房屋已经拆迁、名字也可能改了,寻人变得艰难。
除了靠网络找人外,其实最笨最原始也有用的方式,竟然是——问老街坊。
这也是这个节目扑面而来,浓厚的“人情味”的原因之一。
社会在高速发展,眼看起高楼,眼看起CBD,即便有些东西变了,但更多东西还保持着它本来的样子。
方东昇团队在网络上找“张源源”很久无果,结果拿着照片到所在街道的洗衣店一问,一下子就找到了。
这家洗衣店,已经经营了三四十年。
老顾客,咋会不眼熟咧?
寻找一位单亲爸爸时,历史节目里没有出现名字也没有采购员选具体标志,应该怎么找?
没想到团队只拿着当年的视频来到附近的杂货店附近寻人,竟然有意外的收获。
这位头发已斑白的奶奶看了看视频,淡淡地说:
“这里面,有我”。
原来当年电视台无意间把她和经营的杂货店拍了进去。
当年,她还是一位穿着红衣服的年轻女性。
节目组拍摄的地点,很少有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商铺,而都是有着烟火味的“小地点”。
热闹的街市、街角的烧腊店、小小的杂货店、菜铺、逼仄的茶餐厅......
这些靠近我们生活或小时候生活的场所,才让我们倍感亲切。
飘住在广州,更多时候让我感觉“人情味”最浓厚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很旧很老的老城区老街道,而不是马路宽敞的CBD。
那里没有到处只丢给你一个二维码点餐的餐厅,有老街坊在楼下聊天,也能经常听到正在消逝的方言。
来源:Livin广州
除了扑面而来的市井味外,让大家感觉到有“人情味”的,还有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一个特质——真诚。
是否真诚,无论是读者、观众还是受访者,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寻人记》里,很多受访者的第一反应,都是:
你们竟然还有兴趣找我这个人?
更激动一点的受访者,会说:
这是诈骗吧?著名电视台记者竟然找我?
当时他们接受采访,只是作为新闻中匆匆经过的一员,也是社会中一个普通人。
而几十年后,依然有人关心他们的现状,当时的问题有没有解决。
这种关注,才是让人感动的。
第二季首两集的受访者“元朗特首”,是两季以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嘉宾。
更是彻底散发“人情味”。
采访前,“元朗特首”没有告诉方东昇团队他居住的地址,而是很豪气地说:
“你在上车问找元朗特首应该在哪里下车,一路问过去就能找到我了。”
真这么神?要是每个受访者都这么容易找到就好了啊。
没想到司机一看就秒懂。
“噢,元朗特首,他在元朗很有名的。”
只需要下车沿着老街坊一路问过去,很快就找到了三十多年后的安仔。
元朗特首,名不虚传。
30多年过去,安仔还是“西装革履”。
无论在外还是在家,安仔都是穿衬衫打领带穿皮鞋,就算在厨房也不例外。
安仔在元朗人人皆知,但不是因为他是成功人士,“元朗特首”也不是真的高官。
而是元朗“投诉特首”。
40年前,安仔就以“投诉王”著称。
年轻时的安仔去买烧腊,发现商家竟然给他搭一根烧骨,回家一秤,果然少了2两。
我买的是烧腊,为什么要给我搭烧骨?
安仔找老板理论,老板只觉得这人是不是傻的?
安仔是苛刻一些,但是他说的都是实话。
当时的烧腊老板,都喜欢搭上烧骨占点秤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意这个小问题。
直至2009年,政府开始严查相关店铺触犯度量衡条例,很多卖烧腊搭烧骨的店铺被判罚款。
纵横投诉界40年,安仔已经就是资深“投诉王”。
事事关心,样样投诉,整个元朗的人都怕他。
有车违规停泊、小巴超载,他投诉;
有人燃烧炮竹、乱抛垃圾,他也投诉;
巴士不给他任意落站,他也投诉。
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商店小铺老板,看到他就头痛。
你会发现,安仔很多的投诉动机,都是因为他们歧视了安仔。
他歧视我
歧视我傻
说我傻仔
原来,安仔因为一场高烧,从小走路姿势和说话和常人不太一样。
从小时候开始,他就饱受歧视。
一直“道理多多”的安仔,只有在说这段经历的时候,才眼眶湿润。
曾经有学生走过他的身边,在后面乘机敲他的头;
班上有学生讨厌他,要班长在黑板写上他的名字,老师打过他的屁股;
就连街铺老板,都嘲笑他“白痴仔”。
小时候安仔默默忍受别人的歧视,长大后便用投诉来报复他们。
买东西不给他送点小东西,他就投诉老板阻街,导致警察一天来好几次;
村口有个垃圾箱他不扔垃圾,非扔在门口,就是想报复清洁工人。
因为身在投诉界多年,手机里也存着香港各个行政各部门高官的手机号码,谁对他好,他也会帮谁。
有个商铺老板想投诉水渠溢水,打了多个政府部门都是相互推搪,而安仔帮他直接打高官电话,高官本人立即亲自来解决问题。
人家辗转各个部门都投诉不了的事情,安仔一个电话就能搞掂。
“投诉”对他来说,也是他孤独的体现。
母亲和兄弟结尾都相继逝去,只有一个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
一个人住,打电话投诉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寻找陪伴的方式。
选择用投诉报复歧视他的人,也是恐惧被歧视的方式。
节目组引用的《浮夸》,恰到好处:
其实怕被忘记至放大来演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寻人记》的人情味,除了在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之外,还体现在人生路上重要的“相互帮助”。
人情味不是独立于世上的,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联结。
安仔的老街坊,有人讨厌他,有人很照顾他。
一些烧腊店老板,买叉烧就给他送红肠;
干货店老板经常送东西给他吃;
菜档、肉档几乎是给他买一送一。
记者问一个老板,你不介意安仔经常投诉人吗?
老板笑着说,他不投诉我就行咯。
节目组并非只是曝光安仔的“善与恶”,而是为安仔找了一个心理医生上门拜访,认真倾听他内心的遭遇。
安仔也罕见地对他人说了一声谢谢。
第二季中最让人感慨的,是“杯面男孩”志文。
志文从小就流浪在街上,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不是因为他没有家,而是家里根本不管他。
母亲要打工赚钱,父亲经常酗酒、家暴母亲,哥哥在家也欺负他。
志文放学后,就是在便利店买一碗杯面,蹲在街边吃杯面。
当时很多流浪在街上的小孩,他们经常逃学,经常参与斗殴、吸毒、被截肢,会走上一条完全黑暗的人生。
30年后,志文会变成怎样呢?
如今的志文,没有逆天改命,但也没有变坏。
30多年前,志文在街边吃杯面;
30多年后,志文在面铺的后厨,为顾客端上一碗碗热腾腾的面。
志文人生中的转折点,就是在托管中心遇到悉心教导他的黄sir。
在托管中心的两年,成为志文最快乐的童年时间。
黄sir就是他小时候的半个爸爸,半个导师。
黄sir教会他注意清洁卫生、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跟别人打架这样本应该由父母交给他的人生道理。
三十多年后再次见到志文的黄sir,说着说着也眼睛湿润了起来。
看到他现在可以自食其力,也没有变坏,感到很欣慰。
90年代,婉薇一家举家搬迁到美国,姐姐婉薇也已经拿到了绿卡。
但妹妹芬芬是智商只有几岁的弱智人士,到美国买不到保险,让她也搬到美国并不实际。
只有婉薇选择不放弃妹妹,宁愿放弃绿卡也不会放弃妹妹。
婉薇每天风雨不改来宿舍接芬芬回家过周末,和她一起做饭包饺子,给她清洁身体。
但婉薇从来不觉得这是牺牲。
姐姐只是淡淡地说:
“没有牺牲,这只是一种习惯,很自然的事。”
但姐姐的朋友知道她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每个工作日上班,周末要照顾妹妹,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没有多少。
转眼三四十年后,73岁的姐姐,还是单身一人在照顾58岁的妹妹。
疫情下,妹妹只能在宿舍远远地望着姐姐。
方东昇送了30多年前两人的合照给妹妹,妹妹一眼就认出,这是年轻时的姐姐。
这一幕让人动容。
当年和会考失败的校草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他的两个好死党。
如果大家有十块钱,就分三份一起花。
如果死党做得不对,就要劝他,做得对,就要赞扬他。
三十多年后的校草愿意采访,也是因为想要在同一个地点纪念他的两个好朋友。
两个好朋友,如今都已经相继去世。
也许正因为经历过生死和失去,校草早早就明白,比起金钱,最重要的是人。
容貌帅气的校草,当年经历会考落榜,宣告其升学之路彻底结束。
本以为他的人生,可能会掉进一个小深渊。
但他后来找到了一份空乘工作,通过其积累的人脉,做起了生意。
校草说——生命中任何事都有take two,人生不是一件事就能主宰的。
你看,就连这些充满哲思的话,不是节目组强加给你的价值观。
没有highlight的花字,也不是明星演员强凹的人间清醒。
而是受访者历经人生后,自然流露的感叹。
挫折磨难,生离死别,压不垮普通人的豁达和勇气。
那,说到底,什么是人情味?
显然,建立在真实的人生之上,真实的生活环境、普普通通的人、真诚的流露、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联结。
其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就是人情味。
一尘不染精装房,嫌贫爱富势利眼,打着消除层级其实处处彰显三六九等的内娱,又怎会显露一点活人真情?
TVB姐姐特首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