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的端午节,马三立《开粥厂》为魁首,郭德纲的描述太重口味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史籍的记载上看,“端午”二字最早可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倒是众说纷纭,以后细细的阐释一番,这里就不多费口舌赘述了,端午节的来历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
端午节这个节日很隆重,由之发展起来的习俗自然也不少,譬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菖蒲等等。
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自然脱不了干系,并且还在节日的滋养之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艺文化作品,甚至还出现了在特定节日上演的文艺作品。
像是在京剧里面,这叫作节令戏,也可以称之为“应节戏”或“承应戏”,如是在端午节时表演,剧目有《白蛇传》、《混元盒》、《钟馗嫁妹》等与节日相关的剧目。
当然端午节的剧目也是入乡随俗的,大部分地方曲种里面,都会有关于端午节的内容,比如曲剧《天青梦》、豫剧《屈原》、锡剧《庵堂相会》等,不胜枚举。
书归正传,咱也不提其他姊妹艺术了,单聊相声里面提到的端午节。有一段相声名为《酒令》,就以端午节为酒令,描述不多,不多提了。
关于端午节的描述,最精彩的相声莫过于《开粥厂》里面的大段贯口:
还给半斤红樱桃,半斤白樱桃,半斤黑白桑葚,五十叭哒杏。二十黄白粽子,二十芙蓉粽子,一篓子香菜,一篓子花椒,十朵玫瑰花。两把菖蒲、两把艾子,一两朱砂,一两雄黄,三张神符,两张文武判儿,十块五毒饽饽,三挂葫芦,还有五斤白面,一斤烧酒,一罐米醋,五斤黄花鱼,臭了还管换。
相声也叫《三节会》,里面描述了一个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的人。夸耀着自己家有产业,每年按照春节、端午节、八月节向百姓施舍。
马三立对这段相声的处理则是另辟蹊径,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杜撰出诸如: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等言语。
入活之后将三个节日的三大段贯口,一气贯通,展示了马派相声的不二特征,这段贯口词说是端午节相声魁首也不为过。
还有一段传统相声名为《大保镖》,提到师父给徒弟起名字,一个叫白糖的,一个叫馅儿的,而师父的名讳则是“姓江名米字小枣。”
著名的单口相声演员方清平说过一段《快乐的端午节》,这段相声里面抖了这么一个包袱“你的衣服整洁环保,你的身体晶莹柔软,你的皮肤洁白光滑,你的身材棱角分明,你的气味芬芳弥漫,亲爱的——粽子!”
苗阜在作品中也提过端午节,五月初五端阳日是屈原的生日,问五月十二是什么传统节日,答案竟然是屈原的头七,令人忍俊不禁。
郭德纲在相声里面说过粽子的种类,不过说到最后有些许恶心,大家谨慎观看——“北方人的江米小枣、豆沙莲蓉、栗子的、红小豆的;南方人有火腿的、鸭蛋黄的;上海人有鸭蛋黄的。
据说四川有麻辣口味的粽子,四川人喜欢辣的,炒个鱼香肉丝,一包;宫保鸡丁的粽子,听说有研究毛血旺的粽子。”
郭德纲在家也研究着包粽子,韭菜鸡蛋的,腰子馅儿的,猪大肠馅儿的。于谦在此处捧了一句:“你这口味真够重的。”
老郭也说过自己改编之后的《开粥厂》,依旧采用了传统的骨架,也没脱离这三个节日,在端午节的描述里面,提到端午节的粽子五十多斤、三十多人吃一个粽子、拿着凉席卷着去大院里吃等等。
郭德纲说过的相声不少,提到的端午节内容也不少,但大多是将这个节日作为创作的蓝本,而不是展现节日的内容。其实大部分的相声作品都是如此,此处没有褒贬之意。
相声也得借势造势,许多相声剧场就将端午节作为一个营销的噱头,推出了端午节的相声专场之类,表演的段子也与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流传度较广的还得是《十二月探妹》:
五月里探妹是端阳,我带我的小妹妹二人饮雄黄,龙船随风长啊,妹啊,粽子你尝尝……
相声郭德纲马三立开粥厂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