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荒诞的理由,这篇经典课文消失20年,如今已重回语文教材
人类的青少年时期尚属于学习阶段,对于外界的种种,不管是认知还是看待都是不全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教科书的作用便显得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孩子的三观形成中也能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故而教科书的编写要经过专家们仔细考量,其实在考量中进行删删减减很正常,毕竟就算是教科书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适应孩童的变化。
可有一些经典文章的删减,却让人颇难理解,删除其的理由还有些荒诞。比如说消失二十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相信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都不陌生,它虽然写于1951年。却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首先写作形式、文法什么的都不必说,作者魏巍可曾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
《谁是最可爱的人》只是他人生中的一部作品,除此之他的《东方》,还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可见其影响力,再来说主题,那更是爱国主义的典型。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曾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不怕死的高度的英雄气概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了找到答案,他谈了很多话,开了很多座谈会。
找到各类战士细细的谈,通过谈话明白了他们虽然锻炼与认识存在差异,可对祖国的爱是一样的。伟大深厚的爱国主义,便是战士英勇无畏的最基本的动力,这是最本质的东西。后来魏巍上了朝鲜战争,亲眼看见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无畏,这才真正动了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心。
亲身感受敌人炮火的轰鸣,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才能深刻的明白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所产生的无畏的可敬。志愿军面对的是猖狂一时的铁老虎,却能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不要命地与武器装备、军事实力、综合国力远远高于我们的侵略者干了起来。战士们触动了魏巍的心,所以有了这篇经典之作,深邃的思想、潮水似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通过优美的语言倾流而出,它写的不止是抗美援朝上的英雄事迹,更承载着志愿军的崇高心灵。《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经发表,便激起强烈的反响,带给了几代人深深的震撼。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许多人即使毕业多年,还能回想起里面的热血与爱国情怀。质朴的文字,给青少年传达的不光是爱国主义,也能让人明白如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有朝一日也面临被删除的命运,始作俑者正是当时的主任王旭明。作为前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领导修订了一套语文教材,他主张将周杰伦的《蜗牛》歌词放进课本里。又认为《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关战争的描述太过残忍、血腥,不适合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学生,且这篇课文已不再符合当下时代和平的主旋律。
所以应该挪出去,提议一出,便有许多人觉得不妥。诚然,《蜗牛》积极向上,舒缓中给人力量。鼓励大众不要被现实击垮,即使像蜗牛一样也应该努力向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可以起到教育、感化青少年的心灵,对于良好精神品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熏陶作用,但这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并不冲突。
两者的立意也完全不同,《谁是最可爱的人》矗立在对祖国的爱上,而爱国思想永不过时。至于说不符合当下时代和平的主旋律更说不通,中国古代有个成语说居安思危,先贤孟子又有句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倘若因为和平便遗忘了反抗侵略的岁月,将目光从牺牲了的先辈们身上移走,那一起丢的还有不屈的精神。
不忘艰难的岁月,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促使人有新的成就。无奈因为当时王旭明的话语权较高,《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是被删除了,二十年后才回归课本。事实证明,无论过了多少年,经典依然熠熠生辉。
韦唯经典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