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沼》影评:弱弱相残
电影一开头的戏,就是两兄弟要挖掘墓地,将父亲遗体下葬,但挖了才发现这土地下已经有具黑奴尸体。这场戏有三个重点:一,父亲生前厌恶黑人;二,两兄弟其中一位,认为父亲应该不想被葬在黑奴尸体待过的地方;三,兄弟的另一位不在乎这些,只想赶快埋了父亲。这两兄弟需要帮忙,路上来了一辆马车,上头坐了一家黑人,整场交谈的气氛尴尬诡谲,让观众好奇这两家人之前发生什么样的恩怨。
接着,电影倒叙至一切的开端。40年代,白人麦卡伦家的哥哥亨尔,认识了年过三十仍未婚的劳拉,虽然劳拉住在都市、受过教育,但她这样一个未婚女性,世界非常狭小,因此即使她对亨尔的弟弟杰米比较有好感,但当亨尔求婚,劳拉就答应了,以为可以借由婚姻,看到更广的世界。
没想到亨尔未与老婆商讨,就直接决定带着妻儿与父亲帕皮搬去乡下,过他梦想中的农业生活。不过到了密西西比三角洲的新家,才发现谈好的租赁是桩骗局,最后只得将就一户没有水电的简陋木屋。这块农地上还有另一家黑人佃农──由哈普与弗洛伦克及孩子组成的杰克逊一家,于是两个家庭,一黑一白,同卡在这团泥沼,两家的经济同受大自然影响,命运也相连。
但泥沼可以黏着、团聚,也可以是陷阱。在这个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美国南方,虽然已经不再是黑奴时期,但很多黑白潜规则,都让黑人继续过着为奴的生活。这黑白两家人都是弱势,理应合作扶持,互相帮助,但固执古板守旧造成的孤立,令他们保持距离,甚至压迫对方。
后来二次世界大战开打,两家分别有人被征召作战,白人家的是杰米,黑人家庭则是家中的大儿子朗塞尔。作战回来后,深受战争影响的两人,彼此成了唯一可以理解对方的人,因此无视种族间的潜规则,成为好友。这段打破黑白藩篱的友情,激怒了许多人,可怕的人祸即将降临。
导演迪里斯与编剧将原著中多名角色的内心独白化为旁白,交织得优美、富诗意。哈普对拥有土地的渴求,娇小强悍的劳拉对钢琴的执着以及对乡野生活的无奈观察,弗洛伦克身为弱势种族的母亲及妻子是如何在夹缝中为家人利益考虑,快速地让观众理解每位角色的特质与思想。诗意旁白搭上瑞秋·莫里森的摄影,让观众感受贫穷农村的局促困顿,以及面对环境的无力。
《泥沼》也给了比其他同类电影更黑白平衡的叙事空间,黑白两家庭的戏份与重量是相近的,也是相融合的,强调了他们的命运相似、相连,例如白人角色主导旁白之时,画面上也会带到黑人家庭的类似感受与遭遇。
片中主要的白人角色,刚好代表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杰米看见的黑人是人,他眼中的朗塞尔是同类,同样受战争之苦,他甚至愿意为朗塞尔忤逆自己的父亲帕皮。劳拉原本可能没有特殊立场,跟着周围的做法处世,但当她发现太不公平的情形时,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弥补。亨尔则是麻木型的,他不一定真对黑人有深刻厌恶,但他很愿意享受白人特权带来的好处,既然他有权力,也就顺势当起了暴戾庄园主的角色。父亲帕皮则是绝对的歧视,认为有色人种天生低等,不用把他们当人看。
麦卡伦夫妻知道黑奴时期已经过去,现在要花钱购买黑人的劳务,但不认为跟黑人是平等的。而麦卡伦家的手头也很紧、人力也很缺,男主人亨尔对杰克逊一家的态度就更不客气了。因此弗洛伦克抛下需要照顾的家人,来帮忙劳拉照顾生病的孩子,在亨尔与劳拉看来是很应该、想都不用想的事,反正他们有付钱;弗洛伦克的受伤丈夫哈普不希望妻子放下自己家去照顾白人家病童,但妻子说,如果白人孩子出了三长两短,他们就完蛋了。这态度道尽多少黑人女性心酸,她们常常只能替他人照顾孩子,放着自己的家人不顾,而让她们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大爱,而是怕遭受报复。这不只是人生好难而已,是自己与家人的生命财产随时受着威胁。
偏见与歧视会造成伤害,而旁人的冷漠与怯懦则是共犯。两家堆积的紧张敏感问题,搭配上美国南方乡间氛围,因杰米与朗塞尔的友情引爆。《泥沼》暴力场面很少,但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无法防备,非常揪心。
导演让整部片都看起来泥泞不堪,让观众感觉流在土地上头的汗与血,体会为勉强温饱而拼命付出的劳力。片头两兄弟挖墓埋父亲,挖到先前被埋的遗体,能马上推测死者是黑奴的原因,是遗体上有锁链与弹孔,这幕简而有力点明了美国的这段压迫史,如何深植在土壤里。
来到电影尾声,时序再度回到片头那一幕。第一次看见时亨尔请哈普帮忙时,只知道哈普很不愿帮忙两兄弟,但似乎没有选择。一路看到片尾,才知道亨尔的请求多么过分、白目、侮辱人,而哈普虽百般不愿却仍被迫帮忙,这背后的压力与现实,真是悲哀到极点了。亨尔甚至不是特别坏的人,他并非如老爸一般的三党,也不是真有下毒手的人,而且他自己也是个处境引人同情的经济弱势。但是制度给了他权力与空间,去做一位如此恶劣又白目的人。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坏制度,就会出现成千上万如亨尔那般,迫害别人还不自知的小人物。
欧美明星影视解说泥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