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近成名》影评:尽管外面很“不酷”
背景是七零年代,威廉是个15岁的青年,保守的妈妈伊莱恩很爱管东管西,于是威廉的姐姐安妮塔为求自由离家去当空姐,疼爱弟弟的安妮塔把所有摇滚唱片都留给威廉要他尽情享受。威廉的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听那些摇滚乐,或跟摇滚乐手混在一起,因为那些摇滚乐都是关于暴力、性、毒品等等,但摇滚的魅力不是母亲的反对就可以抹煞的。威廉对摇滚的热情与知识,使他与传奇乐评人克里姆杂志的莱斯特·邦斯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并让威廉写一篇关于黑色安息日的稿。阴错阳差之下,威廉引起滚石杂志注意,要他采访新崛起乐团静水写成封面故事,于是威廉跟静水一起全国巡回。
他也认识了明明是追星族却自认是乐团后援会的佩妮巷而佩妮巷与已婚的乐团吉他手拉塞尔上床。拉塞尔的自大也使得整个乐团常处于瓦解边缘,主唱杰夫常常感觉自己的地位被威胁。身为本片导演,卡麦隆克罗很知道如何掌握那个调调,让整部片被最适宜的音乐包围,本应该喧宾夺主的性、毒品等等,被淡化成美丽的背景。另外,我也喜欢本片营造出淡淡的疏离感,例如威廉的半旁观者与者角度,使得整场摇滚世界的疯狂、互相利用与被利用,有时显得很可笑,但又忍不住对电影中所有角色感到某种同情;
威廉完整地目睹了另一个放纵的世界,却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坚持;佩妮巷有时比较像一种梦幻形象、一种过去的鬼魂,而不像真的角色;电话那端的莱斯特一直警告年轻的威廉,要小心那些虚伪的乐团成员常常想与记者保持假惺惺的友谊;诸如此类的距离,让本片更添美感。几近成名里面有两种家庭,一个是传统的、由威廉母亲奋力捍卫的家庭,另一种则是威廉在乐团与跟随者中找到的,这部片没有把摇滚乐塑造成酷帅象征,让传统家庭母亲成为食古不化的白目长辈,也没有把摇滚乐扭曲成恶魔的代言人,凸显传统家庭价值才是一切的救赎。
几近成名里的威廉爱所有人,他的妈妈、姊姊、乐团、追星族等等,跟着行为不检的拉塞尔上路巡回,不代表他不能当母亲的乖儿子,也不代表他会对拉塞尔错误的行为视而不见。电影把摇滚乐演唱会与疯狂乐迷的奇幻异境彻底显现出来,而摇滚音乐也渐渐被营销技巧包装,有些所谓乐评让自己成为商业机制的一部分,所以在威廉的乐评导师莱斯特眼中,一个真正的乐迷必须与那些保持距离,以完全中立的观点看待音乐。除非威廉停止崇拜那些偶像、停止感谢对方让他变成"酷人"的一份子,否则他不可能写出真诚的乐评。
所以莱斯特说,我们不酷,而这也没什么关系。这部片可以拿来献给所有不哭的人。对于与同学格格不入的威廉来说,变酷是他最大的期待,他姊姊离家时还向他保证你一定会变酷;静水乐团的吉他手拉塞尔请求要帮他们写乐评的威廉让我们看起来很酷但威廉的导师莱斯特清楚点醒他说,你跟我一样,你不酷,而这也没关系,他们会把到马子,但我们比较聪明。做音乐是一回事,但把音乐做到在比酷、比商业包装,就没有意义了。或许现在说这些也没用,反正能赚钱的音乐都是在比酷的,不过几近成名倒是给了现在的音乐市场与乐评,一点小小的良心提醒吧。
所有角色我几乎都爱,但我得承认并不太喜欢佩妮巷这位说她跟着乐团是为了音乐、上床只是顺便的角色。佩妮想说像她这样的乐团助理不是为了性,因为让我换个方法说:她们对性的定义与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一样。这种天真愚蠢又时时处于“自我否定”的角色,被拍得那么唯美,让我很受不了,然而,我身边看过这部片的男性友人,都会说他们很喜欢这角色,而且会认真地告诉我: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佩妮巷起先我实在很不解,不过后来也试着理解,或许他们是说,所有男人都遇过一个笑得甜甜的、可爱的、老爱把头靠在他们肩上、却只把他当朋友的女人,也或许他们是说,一个像佩妮巷这种装饰品型女人的愚蠢与悲情,只有男人愿意同情。
佩妮巷的蠢,不是在于她不懂别人在利用她、伤害她,而是她心甘情愿被人利用与伤害。很显然地,卡麦隆克罗在写这角色时,完全是用威廉,也就是卡麦隆克罗自己的角度在写佩妮巷空洞、梦幻般的佩妮巷没有人知道她真实名字与年龄的佩妮巷一切都活该自找但却让男人同情的佩妮巷唯美版追星族的潘妮·琳恩在我看来其实是个没啥特别的女人,但在卡麦隆克罗的保护下,成为一种唯美形象,可以回避所有现实问题与黑暗面,连她嗑药嗑到快挂掉都还那么唯美。
在威廉眼中,他看不见佩妮巷的真实,他把所有丑陋的一面用音乐遮掉,而佩妮巷永远那么完美,但把那些滤镜与音乐拿掉之后,我只看到威廉爱上了他一无所知、但是长的很漂亮、喜欢主动把头靠在他肩上、并且帮乐团口交的佩妮巷让我难以有任何共鸣。
威廉欧美明星几近成名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