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港乐的辉煌,注定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放在现在,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香港这么小一个地方,当年的流行文化能达到那样的盛况,金曲荟萃,巨星如云,堪称空前绝后。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巨星如云,但地盘就那么大,要成为顶级巨星,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前些天,参加《声生不息》的李克勤在晒出自己的港乐记忆时,表示对1989年拿到第一个金曲奖杯最为难忘。当时恰好是宣布不再领奖的谭咏麟为他颁的奖。所以当时的说法是,李克勤将会是谭咏麟的接班人。
可当李克勤也以为自己将接棒谭咏麟引领香港乐坛的时候,接下来的遭遇却让他深刻理解到了什么是人生的不如意。在1989年拿到第一个金曲奖以后,进入90年代的第一年,他又顺利拿到了第二个金曲奖,可再往后呢?他的第三个、第四个奖杯却遥遥无期,往后整个90年代的“双十大”颁奖礼,他仅仅在1993年入选了一首劲歌金曲,大多时候都是陪跑。直到四大天王退潮后,2001年他才再次入选金曲,2002年他终于拿到人生第一个“最受欢迎男歌星”奖……
李克勤说了,当年作为歌手,谁不在乎奖项呢,拼搏一年还不都是为了在年底的几大颁奖典礼上争点面子。
可就是这几个颁奖典礼,让那些歌手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形成了巨大的两极分化。像80年代的谭咏麟、梅艳芳、张国荣,90年代的四大天王,“拿奖拿到手软”真的一点也不夸张,而很多歌手却只能给他们充当背景板,更多的歌手是连充当背景板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没有获得举办方的邀请。
众所周知,上述多位顶级巨星,都有过拿奖拿到手软后公开宣布退出竞争的举动。
谭咏麟退出竞争1987年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谭咏麟公开宣布以后不再竞争任何音乐奖项,他会继续唱歌,但把获得奖项的机会让给更多的新人。
虽然有人说谭咏麟的退出是因为周润发的一句调侃,但这显然只是导火索,谭咏麟退出颁奖礼的想法绝对不是一时的冲动。在过去十年时间内,他拿了太多奖了,奖项既代表着荣誉,但同样也会面临一些争议。既然以他的地位,已经无需更多奖项来证明什么了,那何必再伴随着争议去争这些奖呢,及早退出不是明智之举吗?
张国荣退出歌坛谭咏麟宣布退出竞争后,张国荣是没有对手了,但同时所有的争议都到了他身上。1989年,他也不再留恋,决定退出。而且他不只是退出颁奖礼,而是直接退出歌坛。当年,他在红馆举办了一连33场演唱会与歌迷告别。
在告别前的几年间,张国荣也获奖无数,成为谭咏麟在歌坛唯一的竞争对手。而谭咏麟退出后,没有对手的比较,再多的奖项似乎也失去了意义,更多的争议声却扑面而来……值得吗?退出便成了当下最明智的选择。
陈慧娴告别歌坛1989年告别歌坛的除了张国荣,还有24岁的陈慧娴。
陈慧娴退出倒不是因为拿奖拿到厌倦,恰恰相反,她应该算得上香港歌坛这种残酷竞争的“受害者”。因为在那个时候,女歌手中梅艳芳属于一家独大型,其他女歌手都难于出头,包括叶倩文、林忆莲、王靖雯等,都只能慢慢熬,而天生公主病的陈慧娴可等不了。
当年的“千夕之争”,大家都以为这次陈慧娴凭《千千阙歌》终于可以一举超越梅艳芳了,然而在颁奖典礼上,“金曲金奖”与“最受欢迎女歌星”依然被梅艳芳稳拿……陈慧娴彻底死心,加上她与家人在学业上的约定,她当即决定退出歌坛,去海外留学。试想如果她那次打败了梅艳芳,很可能就会改变想法,留在香港继续发展。
梅艳芳退出歌坛陈慧娴走后,1990年梅艳芳也效仿谭咏麟,在自己的生日会上公开宣布,以后不再领取任何有竞争性质的音乐奖项。
这还不算,1991年,她又效仿张国荣,在红馆一连举办30场“告别舞台演唱会”,宣布从此告别歌坛。
梅艳芳和张国荣在几年后都复出了,但在退出奖项竞争这一点上,是没有改变的。
梅艳芳的退出,也是因为拿了太多的奖项,谭咏麟好歹有了张国荣这个劲敌,而她几乎一直无人撼动,直到1988年叶倩文、1989年陈慧娴的崛起。但陈慧娴的退出告诉她,如果她不主动退出竞争,别人的空间还是有限。于是,梅艳芳在此时宣布退出,无疑也是明智与大度之举。
以上是80年代的竞争,属于港乐修罗场的上半场;而进入下半场,这种竞争的残酷程度丝毫未减弱,“四大天王”的横空出世,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推向了白热化的状态。
为什么李克勤1991年后很难拿到金曲奖?看看四大天王拿了多少就知道了。
从1991到1998,十大劲歌金曲与十大中文金曲共160首金曲,四大天王便占了85首;尤其是1991-1994这四届,他们就占了50首。还有“金曲金奖”,获得者大多为张学友,或黎明,“最受欢迎男歌星”,获得者多为刘德华,或黎明郭富城,从未旁落他人。
除了双十大,还有一个叱咤乐坛流行榜,其中最重头的“叱咤乐坛男歌手”奖,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常年包揽金银铜奖,后来虽有所变化,但也极少旁落他人,只有周华健拿过一次铜奖,古巨基拿过一次银奖。
四大天王横扫香港各大颁奖典礼,是90年代司空见惯且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事情。这种垄断局面,最终也是以当事人先后退出而结束这场轰轰烈烈的争斗。
黎明退出竞争1999年,黎明在红馆举办一连23场演唱会之后,公开宣布以后不再领取乐坛奖项,但会继续专注音乐工作。
黎明率先表态,把机会留给更多新人,往后他也把主要精力转向幕后,创办音乐制作公司,为乐坛发掘新人。
张学友淡出竞争自2000年之后,张学友也淡出了香港的颁奖礼。其实1999年的十大中文金曲《有个人》他就已经婉拒了。虽然张学友没有刻意公开宣布不再领奖,但明显是没有竞争欲望了,一是可能受到黎明的影响,二是他于当年领取了十大中文金曲的“金针奖”。
争了这么多年也累了,有了金针奖这个最高荣誉在手,其他奖项又还有什么值得去争的呢?
为什么这么多顶级巨星要一个个退出香港乐坛颁奖礼呢?我再来总结一下原因:
1、真的是拿奖拿腻烦了,对奖项没有感觉了。初次拿奖谁不激动,但如果每年拿奖成了例行公事一般,拿多了也会无感的,在他心里,奖杯不再是莫大的荣耀,而只是一个数字了。
2、奖项背后的争斗让人心累,想做个纯粹的歌手。颁奖礼表面是狂欢盛典,实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巨星的背后,是各大经纪公司、唱片公司和媒体在利益上的明争暗斗。再耀眼的巨星,也只是他们手里的棋子而已。没有到达那个位置的歌手,当然梦想成为那样的“棋子”,但对于已被操控多年的顶级巨星,在有底气可以说“不”的情况下,他也想摆脱这种操控,好好地唱歌,好好地交朋友。
3、格局大,真的是想让贤新人。既然多一个奖少一个奖对于自己已没有太大差别,而对于新人来说,一个奖项却是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呢?自己已经风光了一个时代,也该轮到别人了啊!那么,退出这场争夺,也算是为乐坛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了啊。
4、急流勇退的退场方式更体面。长江后浪推前浪,歌坛新人换旧人,这本是正常的规律。任何明星都不可能永远处在巅峰,与其慢慢过气被后辈打败,不如自己急流勇退;这样既避免日后拿不到奖而引来负面声音,还得了让贤的美名,一举两得,多好!
必须承认,当年的各大音乐颁奖礼极大地推动了香港乐坛的勃勃发展,但辉煌的另一面,是一场场腥风血雨的造星大比拼;或许你只看到舞台上的星光耀眼,却看不到那“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血腥与残酷。这种大跃进式的造星,也极大程度地透支了香港乐坛的资源,同时为乐坛走向盛极而衰埋下了伏笔。颁奖礼张国荣张学友谭咏麟
最新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