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青春的正确拍法,国产片学着点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一部聚焦时代的电影。尽管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但对于任何一个能够触摸到时代脉搏的年轻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同属一片时空的情感共振。
通过这部电影,人们能够知道那些衣食无忧、选择自由的年轻人,说着什么样的话,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他们平静无波的生活背面,又被什么样的苦恼啃噬身心。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海报更幸运的是,这部电影是温情脉脉的。
它提出了许多个尖锐的问题,一个人是否可以不停地放弃兴趣爱好再选其他?一个作品歧视女性的漫画家有没有权利继续创作?……甚至电影也以一些松散的章节,以完全无关道德的视角来讲述了一段称得上美妙的出轨故事。尖锐、松散,但它仍旧安全落地了。
这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逃逸出道德审判的,只关乎于审美的好电影。
01自由的痛苦
十二个独立的篇章,构筑了女主角朱莉早期的成年生活,她上学、恋爱、工作、分手、经历身边人的死亡。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第一幕开始时,朱莉还是一位大学生,临近第一幕结束,他人的台词突然跳出来提醒说,她已经快30岁了。
20到30岁,被认为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不仅关乎外界的期待,人们自身也渴望在这一时期找到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能够相守一生的爱人,若非如此,便会焦虑自己是否已经在社会光谱里迷失了自己。
▲十二个独立的篇章,构筑了女主角朱莉早期的成年生活年轻的朱莉成绩优秀,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正在努力将生活搬上自认为正确的轨道,也在不断地选择和放弃。
生活在富足、平等的北欧,她充分享有决定人生的自由,最初,她是一名医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更关注人的内心后,她转向了心理学;后来,她又觉得自己最注重的是视觉,开始学习摄影。
身边的人也给予她最大程度的支持,换专业时,母亲对她说:只要觉得快乐,就去做吧;当她选择和男友分手时,他们再不舍也只能默默离开,因为必须“尊重她想要掌握人生的决定”。
▲换专业时,母亲对她说:只要觉得快乐,就去做吧从一个专业逃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恋人逃到另一个恋人,在自由世界里一路驰骋的朱莉,却始终无法找到能够真正安置自我的地方,她变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寻找自我的痛苦,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要知道,往前几百年,“成为自己”的概念并不存在,普通人从出生开始便能预见人生的大致轮廓,人们从父辈那里继承生产工具,不用为选什么大学专业绞尽脑汁,也不用考虑应该奔赴远方还是留在家乡。
随着宗教、宗族社会的解散,人们构建自身秩序的权力或者说任务,逐渐从宗教、家庭那里移交给自己。大家面临着一种高度不确定的生活。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部电影便是贴近、细致地展现了女性在面对自我时的困境。
朱莉30岁生日时,旁白交待了她的母亲、祖母在她这个年纪都在做些什么,无一例外,她们都已进入结婚生子的人生进程。生活在今天的北欧,朱莉不必再重复母辈的命运,但她依旧需要面临对自我的拷问。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女主角朱莉(尤利娅)吃了毒蘑菇之后产生幻觉朱莉并不想生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她与年长十多岁的男友阿克塞尔发生过争吵,不过,当她奔向新人艾文德后,却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能做好一个母亲吗,成为了朱莉最大的难题。
当父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解,当社会不再给女性套上“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的枷锁后,所有女性都需要在私人领域重新探索自我。许多以前不存在的问题都被打上一个问号,她们在内心和与他人的关系中经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思考:要不要恋爱?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育?
讽刺的是,即便有公认的女性权益最高的北欧,有人帮女性争取了部分可选择的自由,仍旧有许多人会一再陷入困境。
电影的主角朱莉,在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时,作为个体感到怯懦、恐惧;当她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自由时,又觉得乏力与迷茫。
02“爱”里的我
自由与安全向来是一对矛盾,美国人弗洛姆说:“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
但是,经历过自由的人,无法再回到原本不自由的状态,就像婴儿无法再重回母亲的肉身。现代人只有在来之不易的自由中继续前进,努力寻找那片安身立命之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爱是抵抗孤独、无力感的最有效方式,而这恰恰也是弗洛姆给出的答案,爱使得原子化的个体与他人连在一起,又不至于损害我们本身的独立。
朱莉的成长,也是从她的精神出轨开始的。
她原本的男友阿克塞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无政府主义漫画家,朱莉住在他的房子里,与他的朋友们出去度假,他们和阿克塞尔一样都是四十多岁,有家庭、有孩子。
▲阿克塞尔在男友的光环之下,朱莉压抑了自己激情、活力的一面,因此当她在混入一个私人派对,邂逅艾文德后,表现出与阿克塞尔在一起时截然不同的模样,她咬艾文德的胳膊,提出一些大胆的请求,对这个陌生男人说出最难以启齿的秘密。
在这些瞬间,她更加接近了自己。
▲邂逅艾文德后,朱莉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模样艾文德温和、松弛,与他在一起的朱莉显然更加开心,只是追求真心需要付出代价,朱莉必须直面自己在恋爱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也必须承受失去阿克塞尔的后果。
但就像从医学转向心理学又转向摄影,朱莉这次依旧选择聆听自己的心声。
她离开撒克塞尔,跑过大半个奥斯陆去见艾文德,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时间因她静止了,仿佛整个城市都在为这对恋人庆祝。
爱,确认了朱莉的存在。
▲朱莉穿越整座奥斯陆,和艾文德见面现实生活中,人们有许多方式逃避面对那个真正的自我,暂时安于做命运的旁观者。但一到人与人的关系当中,“我”就变得无处藏身,它时刻提醒每一个人,你是谁,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和阿克塞尔相比,艾文德没有受人尊敬的社会身份,只是一位咖啡店员工。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在艾文德随和的外表下,有着悲观主义的底色,朱莉爱上了他,她喜欢这个人身上那种简单又带点复杂的质地。
不过,亲密关系也最能暴露个体的缺陷,由于意外怀孕,朱莉变得心事重重,她开始对艾文德诸多挑剔,出口伤人。
整部电影中,最令人觉得悲哀的一场戏,是病入膏肓的前男友阿克塞尔,坐在狭小的车厢内部,对朱莉说,我只想和你一起住在我的公寓里,我只想和你快乐地在一起。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朱莉的前男友阿克塞尔,患癌阿克塞尔死亡前的挣扎,令他迸发出强烈的情感。
这与朱莉的无能为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份无力感几乎要将人击溃。当朋友打电话来请求朱莉去见阿克塞尔最后一面时,她选择了逃避。
第二天,太阳从海面升起,她知道过去的爱人永远离开了。
如果智慧的人已经告诉我们,爱是现代社会最好的解药,但事后我们总是悲哀地发现,我们并不天然拥有爱人的能力,我们逃避那些太过沉重的事物,搞砸一切,并且伤害真正爱我们的人。我们胆小、自私、冷漠,也许我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03向混乱投降
关于电影的立意,众说纷纭。
一位豆瓣网友点评说:“导演要讽刺和批判的是这种30岁左右摇摆不定的nominal feminism,女主表面上是女权作家,实际上只会在吃蘑菇后才会对父权做出反抗;表面上不出轨却实际上已经另有所属;表面上嚷嚷着不要娃实际上最后自己才意识到孩子是维系感情的木桩。一部名义/虚弱女权的打脸片,和爱情无关。”
▲朱莉爱上别人,与阿克塞尔分手锐意进取的人,大可将此视作真诚的批判。
只是我想,哪有人生来就像一个纯洁的斗士?
争取与妥协、勇气与怯懦并存,不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
当冠以电影以教育的意义,不去接纳电影中的才是更接近生活的真相,我们便距离理解他人身上的复杂性,以及接纳自身的复杂性,又更远了一步。
现代社会鼓励人人都去找到外部世界与自我连接最深的部分,那个部分一般被叫做兴趣,也有人称之为人生的使命。在一种被推崇的理想景象中,人人都像谷爱凌那样,在很小的年纪就遇到了终生热爱的滑雪事业,仿佛受到召唤一般,她为之拼搏为之牺牲,最终取得无上的荣耀。
▲谷爱凌从小热爱滑雪,并将其发展成为事业但一些时候,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片特殊的雪花。
在写作上进行尝试的朱莉,反响最好的作品只是一篇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她想要写小说,但又把草稿扔进垃圾桶。
另一些时候,我们将大段大段的人生用于纯粹的迷茫,我们怀疑自己贫瘠的内心根本无法呼唤出深情,我们只是攀上一座又一座小山,匆匆浏览那里的风光后发现:不过如此。
慢慢地,“自我实现”反而成为了过重的负担:如果你无法找到那件你能做得最好的事情,那你就是失败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机会,让人们可以直视这些困顿的存在。
导演与编剧约阿希姆·提尔在一次采访中说:“看过电影的人反馈说,这部电影让他们感到,感觉矛盾和失序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的电影能对此增添一点安慰,那我们做得不错。”
(That’s the feedback we’re getting from people who’ve watched the film, is that it’s okay to be ambivalent and feel that things are not in full order. If we can add a consoling notion around that, I think we’re good.)
电影最后,朱莉在洗澡中突然流产,她被免于做出“是否要当一个母亲”的选择。这是极度讽刺的一点:她摆脱失序、获得内心的安宁,靠的却是一起意外事件。
▲电影最后,朱莉在洗澡中突然流产向内理清自我秩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与此同时,在混乱的世界中接受一种更简单的生活也是智慧的:没有热爱的事业,也没有灵魂伴侣般的爱情,我们似乎找不到方向,但仍然在坚持当下的自己,尊重当下的感受。
向混乱投降,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最珍贵、也是最具解放性的地方。
朱莉的人生可能会一直混乱下去,她也可能在某个时刻顿悟,但最终,我们都会在自己的节奏里走向成熟。
国产片朱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