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直“被高估”的老戏骨?细扒于和伟和姜文表演,我写下这文章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真正的好演员,一般都逃不过这两类。
一类是“千人千面”。
这类演员,能用高超演技上演“七十二变”,面对不同的角色,能演出完全不同的样子,正面、反派信手拈来。
这其中能够跻身大师级的,内地有李雪健,香港有梁家辉,台湾有李立群。
另一类是“千人一面”。
这类演员,有着难以遮掩的个人强烈特征,演什么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让你一眼就能辨认出。
这类演员中近几年呼声最高的,一个是于和伟,一个是姜文。
不过相比“千人千面”的演员,于和伟、姜文这类“千人一面”的演员,演技的好坏,往往伴随着很大争议。
有人认为这种演员“大道至简”的表演,才是表演的最高境界,他们是真正的“天才演员”。
有人觉得这种演员其实并不会演戏,他们之前表演的成功,更多是依赖角色本身的魅力,来个真正有难度,或者没有特点的角色,立马就掉链子了。
他们还拿出了于和伟在《上阳赋》以及姜文在《图兰朵:魔咒缘起》中的表现来证明。
那问题来了,于和伟和姜文的演技,真的被高估了吗?
今天,皮哥就细扒他们的表演,看看他们是否真正具备作为顶级演员的实力,他们表演的含金量到底又有多少?
一、于和伟的表演
于和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演员。
他1992年就考上了上戏,毕业后名不见经传,直到33岁,才在热播剧《历史的天空》中拿到了一个小角色。
这一年是2003年。这之后,于和伟继续着自己“小透明”的演艺生涯,他下一次出名,已经是14年后。
2017年,于和伟凭借《我不是潘金莲》拿到金鸡奖最佳男配,又在次年参演《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并斩获白玉兰最佳男配,此时的于和伟,事业才迎来腾飞。
2021年,一部《觉醒年代》让于和伟的事业到达顶峰,随着陈独秀一角的出名,于和伟也成了国内最具国民度的中生代男演员,受到了主流媒体和观众的认可。
于和伟与其他起步就是巅峰的明星不同。
他能出名,靠的是自己在配角上的坚持、努力,以及对自己演技的不断打磨,慢慢得到大导演、大制作的赏识。
那按说这样一个“逆袭式”的演员应该口碑很稳,为什么也会遭受争议,被很多人质疑“表演同质化”呢?
其实这种声音是在于和伟成名后,才出现的。
引起这种争论的源头,就是2016年后于和伟一连串的接戏选择。
他先是出演了一代枭雄曹操,又在《一出好戏》中饰演霸道老板,后来又在《巡回检察组》中饰演了一个形象较为颠覆的检察官,张口就是“公检法平躺”;再之后饰演陈独秀又带着很多自己的痕迹。
这几个角色在表现形式上都偏外放,角色身份都自带“高位属性”,所以有些观众就认为于和伟就只会这么演,甚至演谁都是在演自己。
观众有这样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那于和伟的演技是否真的如此“挑角色”,被高估了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两个小问题进行回答。
第一个问题:
于和伟有没有演过“低位”的角色?
还真有,于和伟第一个出名的角色,就跟“正、高”不沾边——
他在《历史的天空》里饰演的万古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大反派。
而且如果大家细细品味,会发现万古碑这个角色,其实与于和伟年轻时的气质格格不入。
早年间的于和伟,面相上总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就像那种老实巴交的老好人。
但接到万古碑这个角色的时候,于和伟丝毫没有犹豫,一来是机会难得,二来是他觉得有挑战性。
于是我们就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有些不太一样的反派,表面和善,暗地里却人格卑劣,手段肮脏。
于和伟说,演万古碑,就算全世界都觉得我演不好,但我一定要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情感。
有一场戏皮哥记忆犹新,万古碑在自己暗恋的东方闻英牺牲后,独自跑到她的墓前唱歌。
那首歌叫《叫我如何不想她》。
这一幕,撕去了万古碑身上的坏人标签,让他成了一个生动立体的角色,他的所有行为似乎有了感情出口,甚至有点让观众动容。
正是凭借这一个“小人物”,于和伟在张丰毅、林永健、李雪健一众戏骨中分到了热度,如果当年社媒足够发达,他早就该火了。
除了这个反派角色外,于和伟从业早期,还有个代表角色。
2006年的《真情年代》里,于和伟演了一位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李和平。
他与万古碑的形象全然相反,温暖细腻,儒雅绅士,无比纯良。
从这两个角色上我们可以看到,于和伟的演技是非常多面的,“反派专业户”、“好人专业户”他都能驾驭,这两类角色都不具备那种“王者之气”。
第二个问题:
于和伟演“大人物”,是不是只会一种演法?
于和伟这些年确实演过不少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还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那种。
新《三国》里的刘备,《楚汉传奇》里的秦始皇,《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大决战》里的林彪,《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
但我们细看这些角色,还是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的。
比如在新版《三国》中饰演的刘备。
他没有被孙彦军版本束缚住,而是走出了一条“求实”的新路,仁义之外,既有草莽英雄的气度,也有乱世军阀的心机。
吕布被抓的时候,找刘备求情,刘备面色冷峻,只讲了吕布三位义父的事,改变了曹操的心思。
那句“接着奏乐接着舞”为什么火遍全网,也是因为这符合一个普通人的心态。
大业已成,战功无数,还不允许我喝喝酒放松一下吗?这一刻,于和伟的刘备和我们并无二致。
再比如他饰演的曹操。
在他的演绎下,这版曹操不仅是深宫内的权谋大师,也是才情横溢的诗人,更是胸怀天下的雄主。
再比如在《觉醒年代》中饰演的陈独秀。
壮怀激烈,说话要用手指着对方,虽然并不形似,但这种共通的人物情绪是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
演完《觉醒年代》,诺贝尔奖得主莫言曾专门给于和伟寄书赠言——“和伟先生雅正:仲甫之魂。”
所以我们看这些角色,虽然都有点“高高在上”,但彼此之间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如果要说哪里一样,就是他塑造方法基本是一致的,反传统,反刻板,给人物注入真实的情感,让这些历史人物平民化、写实化。
之所以有人觉得于和伟演技被“高估”,皮哥认为有三点原因。
其一,于和伟的出名短视频“喧宾夺主”。
于和伟最为大众熟知的一张图,应该是电影《一出好戏》中抽雪茄蹦迪的场景。
随后,“接着奏乐接着舞”又火遍全网。
这些娱乐化的短视频,导致很多年轻观众,以为这就是于和伟最出色的角色,没有再对他其它类型的角色进行深入了解。
其二,于和伟饰演的历史人物太多。
虽然演刘备,演曹操,演秦始皇,于和伟都发挥出了自己的特点,但因为经典形象珠玉在前,一时间会难以让人接受。
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于和伟的这些表演都嗤之以鼻。
其三,于和伟开始频繁上综艺。
火了之后,于和伟的综艺节目也越来越多,《极限挑战》《我就是演员》《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但综艺对演技派是减分项。
即便如此,于和伟的演技也从未被“高估”,他的功力,绝对配得上戏骨的称号。
二、姜文的表演
姜文,是中国影视界一个十分“特殊”的存在。
他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既是编剧,又是制作人。在姜文身上,你能看到一种关于职业身份的矛盾。
姜文的职业生涯,明显被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演员阶段。
姜文1981年考上了中戏表演系,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85年被导演陈家林看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仪。
那时的姜文满脸稚嫩,还是个小鲜肉,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他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还采访了溥仪的弟弟溥杰。
1986年,姜文与第三代导演谢晋合作了《芙蓉镇》,影片中,他扮演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中年知识分子秦书田。
在《芙蓉镇》中,姜文和刘晓庆演对手戏,两人飙戏场面过瘾,姜文虽然出道不久,但把秦书田演绎得真挚感人。
《芙蓉镇》之后,姜文又与张艺谋合作了《红高粱》。
片中,姜文饰演的余占鳌,兼具狂和醉的状态,在极情绪化的《红高粱》中,将人物的情感状态演到了极致。
抱啃卤牛头的这个镜头,粗鲁勇猛,趾高气昂,有种不可一世的癫狂在里面。
土匪头子操着家伙事,赶来的时候,他又马上低头哈腰甚至下跪赔罪,色厉内荏的形态尽显。
《红高粱》将他的名声推到了巅峰。
《末代皇后》《芙蓉镇》和《红高粱》三部电影,均让姜文提名金鸡奖影帝,《芙蓉镇》也帮他拿到了百花奖影帝。
那时候他才刚刚25岁,姜文的起点高得可怕。
姜文大院出身,父亲是军人,母亲是音乐家,他从小就是混世魔王,这让姜文身上自带一种糙汉子气质,也有北京老炮儿独有的混不吝。
不过,这些“刻板印象”,其实都来自媒体发达后观众对姜文的形象认知。
如今的观众可能怎么都想不到,姜文这样的钢铁直男,其实还演过太监。在1990年的《大太监李莲英》中,姜文就演了一把“没卵蛋”的李莲英。
见了慈溪,他一直佝偻着背,低眉顺目,奴才相十足。
与新婚媳妇上床,想起自己的不完整,他瞬间发怒,太监的敏感便跃然于荧幕。
随后抱着媳妇的哭泣,又有点让人心生怜悯,对这个角色又爱又恨。
更绝的,撒尿的时候,小男孩站着他蹲着,尿完还抖一抖,这个习惯性动作,给了李莲英灵魂。
明明气质与“太监”不符,姜文还要演,还演得这么好,这样的演员,在当时中国找不出第二个。
第二阶段,是演员+导演阶段。
2000年之前,姜文以演员的身份出名,而之后,他更多则是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在镜头中,也就是如今大众熟悉的姜文。
因为执导风格的特立独行,你很难把姜文归结到“第几代”导演这个框框中去。
在中国,除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导演,之后的三四五六代导演,与姜文都有过合作。
跟谢晋有《芙蓉镇》,跟谢飞有《本命年》,跟张艺谋有《红高粱》,跟陆川有《寻枪》……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决定了姜文表演的天马行空,他不是个按套路出牌的演员,虽然是科班出身,但却千奇百怪。
在导演上投入很多精力的同时,姜文的荧幕形象开始趋于“同质化”。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这三部姜文最知名的电影中,姜文的形象都类似一言不合就开干的“张麻子”。
有男人味儿,有喷薄的荷尔蒙,有糙汉子的直男气,也有只属于中国男人的爷们儿霸气。
当然,片子口碑有高有低,但姜文的发挥依旧稳健。
他的一颦一簇,每一个动作,都在为角色服务,即便《图兰朵:魔咒缘起》如此拉胯,但姜文还是在尽心竭力演一出自己心目中本该是好片的宫廷戏。
细看姜文的演艺生涯,之所以有人觉得姜文“演技”被高估,有三点重要原因。
其一,是姜文成名实在太早了。
上世纪90年代,姜文已经红透大江南北,红到了国际。以至于现在看片的很多年轻观众,根本没见过姜文演技的巅峰。
他们对姜文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2009年的《让子弹飞》了。
殊不知这个让很多人痴迷的角色,并不是他生涯的最高光。
其二,是姜文超长的作品周期。
一个时常出现在银幕上的演员,观众的印象自然会更加深刻。但姜文乐于慢工出细活。
2009年到2018年这10年间,姜文只自导自演了三部影片,平均3年多才产出一部。
期间他虽然出演了《关云长》和《星球大战》,但都不是主要角色,没掀起太大水花。
这自然加深了观众对姜文的陌生感。
从2018年到2021年这三年,姜文也仅有一部《图兰朵:魔咒缘起》,还是部烂片。许久不露面,露面就摆烂,这更加深了观众对姜文演技的争议。
其三,是姜文的刺头性格并不讨喜。
姜文是个性情中人,说过很多得罪人的话,那句“站着把钱挣了”就是他的经典名句。
回顾他的演艺生涯,确实是个“爱惹事”的主。
比如姜文拍完电影《鬼子来了》后,就在未通过审查的情况下违规参赛,还因此被罚5年内禁止担任导演。
“服刑期间”他受邀主演了陆川的导演处女作《寻枪》,却在创作上和陆川产生分歧,事后还被陆川评价“合作有如战时,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比如2014年《一步之遥》上映前夕,他对着媒体公开放出狠话“要把《变形金刚4》干趴下”。
外加他的电影又经常“出问题”,要么是题材敏感,要么是有莫名其妙的粗口和艳俗镜头,为这些事电影局也没少“头疼”。
这一连串言行被行内行外认为是“自大、不懂得收敛”,难免招致攻击,姜文演技的口碑也因此被影响。
即便如此,姜文依旧配得上戏骨的称号,他是天赋型演员,他的演技也绝没有被高估。
以上,就是皮哥对于和伟和姜文的看法。
在演戏上,于和伟和姜文都是国内顶级的老戏骨,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家大可不必因为一两部作品而否定他们的演技。
毕竟在娱乐圈,比他们差的演员,可海了去了。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于和伟姜文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