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上海,从电影中学会自救

时间:2022-04-18 13:00:26阅读:3253
最近,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很多小伙伴都进入了居家隔离状态。而尚未隔离的,也纷纷开始未雨绸缪。囤货,就成了大家不言而喻的默契。国产老剧里哄抢物资的场景,又一次照进生活《一年又一年》但囤什么,怎么囤,其实

最近,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

很多小伙伴都进入了居家隔离状态。

而尚未隔离的,也纷纷开始未雨绸缪。

囤货,就成了大家不言而喻的默契。

国产老剧里哄抢物资的场景,又一次照进生活

一年又一年

但囤什么,怎么囤,其实大有学问。

浩劫求生》就拟定了疫情背景,提供了一些囤货知识。

在疫情大面积扩散即将被封锁在家之前,如何在超市有目标地抢购。

首先,需要根据食物的优先级,制订囤货清单。

最必不可少的,当然是碳水。

怕长胖的人看到这两个字就慌了。

但碳水化合物,本身是提供人体能量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燃料。

最常见的就是米、面这些能长期保存的主食。

一方面,它们所富含的能量很高。

BBC纪录片《食物的秘密》就非常直观地展示了米富含的能量。

10g的米磨成粉状物再经过高温,会产生巨大的火焰。

而这个实验得出,大概10g重量(生)的大米就能提供35大卡能量。

一碗煮熟的大米饭,能提供约200大卡的能量。

另一方面,它们能做成各种各样的食物。

大米能做成米酒、米布丁、锅巴……

面粉就更是全能了。

可以做成面条、包子、点心、面包等等美食。

而且都相对容易保存,放入冷冻室便可。

绝对是疫情隔离期间的MVP。

除了生命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补充也不可缺少。

肉类和奶是囤货清单里的好物。

有条件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全部收入囊中。

但存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就要综合决定囤货的主次。

此时鸡蛋就脱颖而出。

它不仅能补充蛋白质,蛋黄还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脂肪和胆固醇。

与面粉相结合,能做出各种主食和点心,实乃居家必备良品。

同理,牛奶也属于高效补充蛋白质并且一物多用的食材。

估算下来,大概9公斤的米、20多升的油和17公斤的蛋白质类食物,就足以维持成年人三个月的食物摄入量。

当然,有了吃的,怎么吃其实也有讲究。

我们的目标是在满足人体所需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囤货的使用期。

因此,首先要避免过量进食带来不必要的食物消耗。

《揭秘食物真相》里的冷知识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实验搭配了三组热量相同的食物。

一个是面更多的高碳水餐,还有一个是奶油酱汁更多的高脂肪餐,一个是肉比较多的高蛋白餐。

对照结果,高蛋白餐的饱腹感时间更久。

选对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消耗速度。

用小盘子装菜和饭,甚至能减少比平时少22%的摄取量。

容器越大,就会不知不觉吃得越多。

这一点其实参考餐厅的餐量就不难发现。

国外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向电影观众随机发放大、小份的爆米花。

结果发现,无论大份小份,观众都表示能吃饱。

而这运用的就是视觉对于大脑的影响。

「当更多食物摆在眼前,即便吃饱了也无法停下」

但当食物较少,大脑产生食物珍贵的信号,反馈出饱腹感。

不仅如此,注意力集中也有助于提升饱腹感。

平日里,很多人都习惯看视频「下饭」,不知不觉中就食量超标。

在食物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专注干饭」才能最大程度实现高饱腹感、低消耗量。

对此,也有一组对比实验。

节目组为实验的孩子准备了披萨和一台电视。

在有电视节目可看的情况下,孩子的进食量比不看电视多吃了3块披萨。

其次,还要避免因变质而产生的食物浪费。

囤得太多来不及吃,是很多囤货党容易犯的错误。

对于保质期较短的食物,我们可以通过二次处理,延长其保存时间。

像蘑菇这种菌类产品,晒干后也可以保存一年的时间。

水产可以做成上海人爱吃的糟货醉蟹、或是虾糕、虾酱长期放置。

肉类腌制晒干后可以放置更久,做成腊肠、腊肉、肉脯……

虽然蔬菜是最容易坏的,但也有对策。

想必大家都见过方便面搭配的脱水蔬菜包,它其实是囤货党的「神器」。

含水量高的蔬菜,如西红柿、莴笋、西葫芦等,可以彻底风干、烘干成蔬菜干常温保存,使用时只需用水复原。

大大节省了存储空间。

含水量较低的蔬菜,比如花菜、西蓝花等等,可以裹上保鲜膜放入冷冻室长期保存。

而豆角、土豆之类的食材,最好是切分、煮熟、放凉后,再放入冷冻室。

通过大量的盐分腌制,也可以有效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

白菜做成泡菜后,可以存放数月之久。

并且它既可以当调料,也可以是凉菜辅食,还可以煎、煮、炖。

在「节流」的同时,还可以「开源」。

水培蔬菜,就成了这次疫情期间的当红炸子鸡。

只需要一个矿泉水瓶和一把带根的小葱,就能实现「小葱自由」。

两三天便会长出鲜嫩的新茬。

当然,段位更高的「囤货党」已经开始自己种菜了。

小白菜的一些早熟品种,只需要半个月就能长成。

生菜、菠菜、羽衣甘蓝等等蔬菜,也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生长期。

孙俪也在水培小葱

国外还有专门囤种子的大佬。

为了应对未来核辐射危机,直接回到农耕时代。

做起可以随时移动的帐篷,搭起了蔬菜棚。

还搞起了种子银行,紧握生存源头。

400种蔬菜种子、200多种土豆种子、340种南瓜种子,还有750种香料种子。

他还会经常练习打包速度,以确保能尽可能带走这些。

囤货的好处,不只是保证口粮。

到了物资短缺时期,囤货还能用来「以物换物」,派上大用场。

正如《一出好戏》当中,众人流落荒岛,烟、酒、茶成了稀缺资源,可以换到一切。

疫情时代,咖啡、可乐和烟酒变成了硬通货。

上海一栋楼里户主用12听可乐最后置换出一个小超市。

因此,罗列囤货清单时不妨打开思路,也将这些商品考虑进去,多留一手。

这次疫情,让许多市民都有了「生存焦虑」纷纷囤粮。

不过,其实囤粮不是我们的独有现象。

国外很多人也有囤粮的习惯,甚至比我们更夸张。

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末日」在未雨绸缪。

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

有国外38岁女子自建地下堡垒,囤积了未来两年的食物和战斗武器的。

有担心发生空难而挖地洞,建造地下生存避难所的。

在地洞里储备了三四年的食物,还放置了四千多升的水。

还打算把房车放在这个地洞里,以备随时跑路。

虽说「末日」或许离我们很远。

但对于物资短缺、足不出户的焦虑情绪是共通的。

《末日求生者:囤货大作战》里的男主人也在为经济崩盘形成的末日做准备。

他家的地下室摆成了一个应急超市,物资丰富,够十个人吃两年。

就连过期食品罐头也都留着,做好最坏的打算。

不仅囤物资,还把纸屑压成燃料,自制储备物资。

和家人定时沟通末日计划。

不仅是美国,瑞典政府也鼓励人们做好末日准备,以防止战争的发生。

他们中也有08年金融危机后就开始开展自救的人。

在山林里建造了小屋,防止受到炸弹的威胁。

并且储存了0.25吨的大米、40公斤的糖和42公斤的馄饨。

所需的物品都被他制作成了表格。

并且,他的储备量以四年起步。

就连世界富豪们也都是囤货党。

比尔·盖茨也早早因为担心传染病等疫情陷入末日危机。

于是他建造了不止一处的避难所,准备了大量生存物资。

美国富豪拉里·霍尔用30万买下了一坐发射井作为囤货基地。

甚至还建造了除了厨房休息室以外的教室、影院、健身房等设施。

充足的生存物资,是安全感的源头。

正所谓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特殊时期,囤货既是为了饱腹,也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

愿疫情早日转好,我们还能抓住春天的尾巴。

隔离大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