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励志精神的背后,是不同视角下的父爱呈现.
“记住要靠自己,爸爸不会永远来救你。”
当我再次观看《摔跤吧!爸爸》时,依然被父亲马哈维亚的这句话感动,也终于理解,女儿吉塔为何能够在比赛最后的22秒完成逆袭,那是父爱的最终呈现。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的是女孩吉塔和巴比塔在父亲指导下,一步步走向摔跤冠军的过程。影片在2016年上映后,就以其励志的精神获得了观众喜爱,豆瓣评分高达9.0。
我们在吉塔和巴比塔的身上,也看到父爱给她们人生带来的巨大变化,故事的情节虽然发生于印度,但对于我们国内的家庭教育来说,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吉塔的两次叛逆,体现的是父权与父爱相互冲突的矛盾吉塔和巴比塔因为一次打架,让父亲看到她们身上潜在的摔跤能力,并对她们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早上5点起床跑步,剪掉长发,在泥地里进行摔跤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女儿吉塔对父亲产生了两次叛逆行为。
第一次叛逆是童年时期,吉塔因为身体的劳累,为了阻止父亲训练,她剪断了家里的电线,调慢父亲的闹钟,并破坏了训练的场地。
第二次叛逆,是吉塔进入体育学院后,开始努力摆脱父亲的控制,蓄长发,吃甜食,看电影,并质疑父亲的训练方法,用学到的“新技能”将父亲重重摔倒在地。
两次的叛逆,体现了吉塔对父爱的质疑,也是对父权意识的反抗,但父权与父爱,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父权,是希望女儿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爱,是帮助女儿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这两种情感最本质的区别是,父权有着无穷的控制欲,和失去子女依附自己的恐惧,而父爱是无论多么严格的要求,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放手,懂得与孩子的分离。
在影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这两种情感的不同,并化解了吉塔的叛逆。
第一次是通过童婚朋友的视角,对比摔跤与不摔跤两种女子不同的人生,让吉塔明白父亲的严酷,其实是一种拯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拥有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第二次,是通过对比吉塔与妹妹巴比塔的比赛,来衬托父亲的技能并不过时。
一边是坐飞机,一边是破旧汽车;
一边是华丽的体育场,一边是寒酸的泥沙场;
一边是吉塔屡战屡败,一边是巴比塔的屡战屡胜。
通过不断的对比,吉塔终于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主动与父亲消弭隔阂,父亲也再次来到她身边,一步步指导她改变失败的局面。
吉塔两次叛逆的过程,也是对父权与父爱质疑的过程,通过这种矛盾的对比,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父爱,不仅是给孩子优良的衣食住行,还是鼓励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从被动到主动,是孩子在多视角下理解父爱的过程影片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通过以村民的视角,侄子的视角以及女儿们的视角,来表述不同视角下,对父爱的理解过程。
首先是村民的视角,在村民的眼里,父亲让女儿们练习摔跤,简直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在传统思维里,女孩应该从小学做家务,在14岁左右嫁出去,就完成了父亲的责任。吉塔父亲对女儿的训练,成为村里最大的笑话,但在吉塔不断取得成绩后,又对他产生了崇敬心理。
其次是侄儿的视角,在侄儿的眼里,伯父虽然行为怪异,但他乐于参与其中,并以第一人称的讲述者身份,推动着故事的进展,他对伯父的态度也不断改变,由吐槽到配合,再到深信不疑的跟随。
另外是女儿们的视角,在女儿们的眼里,父亲的训练严酷得不近人情,但在父亲的不断训练和鼓励下,她们逐渐变得自信,相信自己拥有世界冠军的潜能,并愿为之而努力。
在三种不同的视角下,所呈现出来的是父爱的不同纬度,我们不仅要问,影响吉塔姐妹成为世界冠军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提出“暗示的本质”,有效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当父母对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尊和自信,从而在各方面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
反之,如果给孩子泼冷水,质疑孩子的能力,就会让孩子丧失信心,并自我怀疑。
这种现象在吉塔身上有明显的对比,她在进入体育学院后,教练不断否定她父亲的训练方式,并要求吉塔采取防守的比赛策略,暗示她只要拿到奖牌就可以,这让吉塔在一次次比赛中失败,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而吉塔的父亲则采取完全相反的态度,他相信吉塔一定可以取得世界冠军,要求她放开手脚,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进攻策略,并在女儿比赛失利时,大声鼓励“比赛还没有结束”,在父亲的鼓励下,吉塔终于扭转败局,击败了让自己恐惧的对手。
那一刻,吉塔赢得了比赛;
那一刻,父爱的力量得以呈现。
父爱的最好表现方式,是在困境中给你力量,让你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甚至不受致于自我,不受致于爱。
从电影到生活,影片给我们带来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启发是什么?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书中,提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相对于母亲无条件的爱,父亲的爱是有条件、有原则的。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为孩子做后盾、给孩子提要求、为孩子做榜样的作用,并在行为中,让孩子学会规则与努力。
这些父爱的表现形式,在吉塔父亲的身上都可以看到,那么从电影到生活,我们可以从影片中,得到哪些家庭教育的启示呢?
1、延时评价,帮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在影片中,吉塔父亲发现女儿们的摔跤天分,提出了为期一年的时限,承诺如果一年时间不能让孩子取得成绩,就主动放弃摔跤梦。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延时评价”,指的是对孩子的行为先不做评判,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孩子去发现和探索,发现自我更多价值的可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允许孩子有试错的过程,是对潜能挖掘的鼓励,也能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去追逐梦想,描绘自己人生的蓝图。
2、让改变可视化、可量化,积极心理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吉塔父亲在对女儿的训练过程中,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计划。
先是通过让女儿和瘦弱的侄儿摔跤,建立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让吉塔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有勇气挑战看似最强健的对手。
再通过一次次的比赛,来检测自己的训练成果,在吉塔比赛遇挫时,通过分析对手的动作变化,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吉塔重新赢得自信。
这在心理学上也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当父母或老师对孩子有了某一个期望,或者贴上某个标签时,孩子的行为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走。就如吉塔和巴比塔,当被父亲赋予世界摔跤冠军的标签后,就开始一步步按照这个目标去实现。
3、唤醒孩子的理想与信念,让孩子“独立”是父爱的最终呈现
在吉塔参加世界冠军比赛时,影响她心理和行为的是父亲的两句话。
第一句是在比赛前,父亲指着来观赛的女孩对她说:“你不仅仅是一个人比赛,你背后是那些被认为不如男人的千万印度女性。”
这句话让吉塔调整了比赛格局,她不仅仅是为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还是为了让千万女性获得自信而奋斗。
第二句是在吉塔决赛只剩下22秒,在比分落后4分的困境下,想起父亲的叮咛:“记住要靠自己,爸爸不会永远来救你。”
这句话让她产生绝地反击的勇气,最终以领先1分的优势,取得世界冠军的金牌。
孩子的成长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而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缺陷,锁定自我的优势,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也是父爱的最终呈现。
写在最后:在影片中,感动我的不仅仅是吉塔姐妹励志的精神,还有父亲对她们爱的态度。
教育的最终意义,是让孩子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影片最后,吉塔必须独立完成比赛的意义,当吉塔父亲关在杂物间,听到国歌奏响的那刻,他流泪满面,那一刻,女儿终于长大了。
每个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都要学会独行,没有谁可以代替他们成长,也没有谁可以替代他们战胜恐惧,只有我们教会孩子克服恐惧的态度,才是给予他们真正有力量的武器。
电影摔跤吧!爸爸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