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惨”的影后,被嘲演技差,男友都很渣?
前些天马思纯又双叒叕被“骂”惨了,从《第一炉香》的宣传照出来,争议就没有断过。
最近电影上映,对她的“刻薄”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早前说她跟彭于晏,像是在拍骆驼祥子:
现在说她演戏从来只用三个表情贯穿:
讲真,这部电影的选角、立意、服化道、还有“疼痛”的宣传文案,确实都槽点满满。
但理性来看,一部电影的成败有很多因素,倒也不是女主一个人的问题。
大概要吃娱乐圈这碗饭,总免不了要经受这些,而马思纯的“争议”体质又太突出。
小姨是蒋雯丽,7 岁客串电影,别人拼几十年才有的资源,她出生就有了。
年纪轻轻拿了影后,正当要风生水起的时候,又自爆患抑郁症,吃药变胖。
恋爱对象是大家看不入眼的“混小子”,还高调谈了两年。
明明脸上写着“乖乖女”三个字,为什么马思纯的选择总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看过她的访谈就全懂了。
她曾在节目里说,从小就特别听话,讨好型人格,学习生活都由妈妈决定。
明明特别渴望当演员,最后却还是听从了妈妈的,学了播音主持。
一个人的“自我”哪里是说压抑就能压抑的。
或许是当够了“乖乖女”,所以用这些迟来的叛逆,去化解前 33 年的“憋屈”。
曾经被克制的个性、没有被听到的心声、不允许做的事、错过的青春……
通通都在成年之后,用补偿的形式重新再来一次。
其实每个“叛逆”的人,都需要一个和解的过程,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朋友曾经讲过一件很小的事:
自己小时候没有被温柔对待过,也经常忘了温柔地对待女儿。有时候控制不住发脾气,事后又很懊恼。
她担心自己在孩子心里不是个好妈妈。
直到有天,在结束了一段怒吼之后,她对着哭累了睡着的女儿说:“对不起,妈妈今天不该这么做。”
本来背着身子对着她的女儿,突然转过来抱抱她:“没关系,我知道你是爱我的,我们还是好朋友。”
那一刻,她感觉心里有扇门被打开。
她不再怀疑自己,随之而来的是心态渐渐平和,跟女儿关系越来越好。
而一个裂缝也正在缓缓合上。
曾经她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疼爱过,想起来心里总是缺了一块,成家之后跟父母的话越来越少——用沉默代替“叛逆”。
如今她渐渐理解:他们不是不爱,只是方式笨拙了些。
成为妈妈,解开了她过去 30 多年的心结。
今年热度很高的台剧《俗女养成记》,很多桥段看一次哭一次。
最赚眼泪的剧情,都是孩子的“叛逆”被父母理解的瞬间。
39 岁的女主陈嘉玲,跟男朋友谈了很多年,结婚前夕突然觉得不想嫁了。
妈妈担心别人会闲言碎语,爸爸说:“你管他们呢?!”
拒绝了男朋友的求婚,又辞了职,从繁华的台北躲回老家。陈嘉玲问妈妈:“我回来你有开心吗?”
纵然每天都盼着女儿婚姻圆满,妈妈还是忍着泪回答:“你开心,我就开心。”
弟弟陈嘉明想跟随恋人去国外。
他跟爸爸谈心:“一个人活到 30 岁,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不是很丢脸。明明答应过,男子汉要守住家业,让妈妈和姐姐依靠。”
爸爸回答他:“人生,很长也很短,你有什么事想做,或者有什么地方想去,或是什么人想让你在一起,你尽管去,没关系。”
在这个家里,“叛逆”从来都不需要逃跑,反而是回到家人身边,被理解被拥抱。
这样长大的陈嘉玲,中年生活并没有比别人幸运很多,同样乱糟糟。
但她又是那么地让人羡慕,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做什么决定,都可以基于本心。
记得曾经有个热度很高的话题:你做过最叛逆的事情是什么?
留言很精彩:小到幼儿园不想午睡,跑到草丛里趴着;大到离家出走,嫁给父母不同意的人,5 年没回娘家。
但最戳心的一条是:“好像从来没有过叛逆期,因为爸妈总是会尊重我。”
是啊,“叛逆”本就是个伪命题。
怎么可能有一个孩子的自我意识,完全符合爸妈的期待呢?
冲突总会有的。
但影响亲子关系的,从来都不是冲突本身,而是冲突之后的处理方式。
我们小时候,“叛逆”这个词很重,好像是横亘在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一堵墙。
但如今,它会因为我们拥有了全新的育儿认知,和良性的亲子关系,而渐渐消融。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小孩,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不同,但因为爱和理解,成了互相治愈的共同体。
电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