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话题这么拍,才叫高级

时间:2021-09-28 17:00:43阅读:3243
今天,经典电影《入殓师》宣布定档。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网友们的大型怀念。从话题上来看,这部日本影片可谓是犯了东方之大忌,大谈「死亡」之事。不过,在它温柔美好的叙述下,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瘆人。而是因此对生

今天,经典电影《入殓师》宣布定档。

消息一出,便引发了网友们的大型怀念。

从话题上来看,这部日本影片可谓是犯了东方之大忌,大谈「死亡」之事。

不过,在它温柔美好的叙述下,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瘆人。

而是因此对生命有了更为丰富、独到的理解。

每个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生离死别。

如何让自己坦然面对,都需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最近又有一部新片,同样触碰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它拍得真诚动人,力道十足,让鱼叔看完,好一阵泪眼婆娑。

这就赶紧向大家推荐一把——

默默无闻

Nowhere Special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他的产量非常少,上一部作品还是7年前的《寂静人生》。

并且凭借此片夺得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

与《入殓师》有某种神似,《寂静人生》也讲述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服务行业——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

虽然远不如前者为大家所熟知,但口碑却相当出色。

在豆瓣上被2万多人打出了9.0高分。

时隔七年。

导演带来了他最新力作《默默无闻》。

同样是自编自导,同样关注了生死的主题。

国内目前看过的人不多,但在外网,它的口碑相当不俗。

在烂番茄网上获得了影评人、观众双100%的好评。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约翰,是一名不起眼的窗户清洁工。

透过一扇扇窗户,他看过各种各样优越而热闹的家庭。

而窗户外的约翰,却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悲剧——

身患癌症,即将离开这个人世。

但,没有多少时间悲痛。

他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年纪尚小的儿子该何去何从。

他很爱儿子。

记得儿子的所有喜恶。

儿子喜欢红色,他就给儿子买的所有东西都是红色。

红蜡烛、红信封、还有红气球......

儿子也很依赖他。

每当约翰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的时候。

儿子都会一直趴在窗台前张望。

有时甚至不吃不喝,盼望着爸爸早点归来。

然而,被死亡笼罩的约翰已经力不从心了。

尽管他舍不得,也必须尽快给儿子找到一个归宿。

一方面,约翰不考虑把儿子托付他的生母。

在很多年之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就出现了问题。

约翰只是个平平无奇的窗户清理工,给不了妻子想要的优渥生活。

儿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妻子离开了这个家庭。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从来没有回来过。

如今,约翰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把她找回来。

而且,即使找到了,也不能保证她能够继续对孩子负责。

另一方面,约翰身边没有可以托付的家人和朋友。

他与家人早早就没有了联系。

从小就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的寄养家庭。

对于生父的一切都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的。

约翰只和一个老太太是忘年交。

但老太太年龄太大,把孩子托付给她也不是个最优解。

最后,留给约翰的只有一条路——去找寄养家庭。

这也是贯穿本片的主线。

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一个领养家庭和再投一次胎的意义差不多。

约翰当然是想给儿子找到一个最完美的寄养家庭。

有一对完整的父母,一个充满爱的家,以及他小时候没拥有过的学习机会。

于是,他带着儿子走访了各种各样的寄养家庭。

其中有一对条件优渥的夫妇。

家里拥有绿茵茵的大草坪,还有一栋漂亮的大别墅。

‍而且女主人很上心。

尽管还没确定,但她已经给孩子准备好了一间蓝色的房屋。

还说如果孩子不喜欢可以再改。

女主人还计划给孩子养一条狗。

这可正中靶心。

之前,儿子就跟约翰说想要一条狗。

‍但一直没机会。‍

优越的物质条件加上女主人对孩子的爱,这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家庭了。‍

然而,一次意外之语,让约翰感到不对劲。

男主人突然说了一句「我们的儿子」。

孩子还没怎么接触,怎么就已经默认是自己的了?

虽然男主人很快地改口,但后面的话也让约翰越听越不乐意。

他们或许根本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只是一厢情愿地给予自己认为的爱。

约翰不敢保证这样的家庭能够让儿子幸福,就此打消了念头。

接下来,他还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寄养家庭。

有的家长不喜欢狗,还在孩子面前大肆吐槽。

让孩子一时不知所措。

有的家中养了六七个孩子,吵吵闹闹。

吓得约翰的儿子异常紧张,赶紧收起了自己的小恐龙。

还有的家长看似很有童心,在家制作火车模型。

但一听到约翰说要让孩子来看看,就立马不大乐意了。

约翰原本以为这件事并不难。

但等到真的面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无限的担忧。

可是留给约翰的时间越来越少,他的选择也不多了。

直到最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约翰选择了一个单身女人。

与前面那些家庭对比,她的条件简直差了太多。

经济不优越,住在一个小公寓里。

也不注意整理,房间一团乱。

她的经历也十分坎坷。

年轻的时候未婚先孕,生下了一个孩子。

但无力抚养,就把孩子送走了。

她为此感到非常悔恨。

后来,她与人结婚,想再要一个孩子,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能生育。

她想要领养一个孩子,但丈夫不同意。

于是,她选择离婚,就是为了能够领养一个小孩。

甚至为了获得领养条件,足足等了三年。

虽然个人条件不优越,但她是真心想要一个孩子,好好呵护。

而约翰的儿子虽然很小,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懂。

在参观寄养家庭的时候,他总是缩在约翰的怀里或待在他身边。

面对别的家长,他都没有被找来一起聊天玩耍。

只有这位单身女人,拉他出来玩游戏。

就因为这一点,他也对这位单身女人颇有好感。

回家后,依然惦记着和她玩的游戏。

或许正是这份真心相待,让她获得了领养的资格。

但除此之外,这个选择其实还藏着约翰自己的心思。

一开始,领养机构请求他留下一个记忆箱。

好在孩子18岁成年时,了解自己的生父是谁。

但约翰对此十分抗拒。

因为他不想儿子以后产生困扰。

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忘记自己这个糟糕的,没能承担起负责的父亲。

也不会有失去过父亲的伤痛和烦恼。

不仅如此,约翰在儿子面前,极力掩饰内心的身体状况和悲痛情绪。

整部影片特意对约翰的病没有进行正面的描写。

唯一一次发脾气只是大吼几声,蹬了几下汽车。

还没有让儿子看见。

但在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里,儿子还是能够察觉到父亲生病了。

比如,他能够看到爸爸突如其来的呕吐;

用双手倒饮料;

以及晚上爸爸偷偷吃药等等。

所以儿子也知道照顾爸爸。

看到爸爸在沙发上疲惫地睡着了,会主动端一杯水来。

然后依偎在爸爸身边,抚摸着爸爸的手臂。

真是个暖心的小棉袄。

对于死亡这个概念,年幼的儿子也开始有所体会。

有一次,他在树下发现一只死了的甲壳虫。

他天真地拿着棍子戳了戳甲壳虫,以为这样就能够让它动起来。

结果只是徒劳无功。

爸爸走过来跟他说:

「它死了。」

儿子不明白,爸爸就继续解释:

「所有的生物生下来,度过一生,都会变老和死去。」

等到后来给爸爸过生日。

儿子突然面对插满34根蜡烛的蛋糕,说了一句:

「爸爸,你老了。」

然后,又向爸爸举起了一根蜡烛。

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希望爸爸能多活一年。

或许,相对于隐瞒、逃避,直面死亡、认真告别才是最好的选择。

约翰开始跟儿子进一步解释了死亡,并向孩子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你看不到我,但是你可以和我讲话,我能听到。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在你心里。」

其实约翰本来也觉得这种善意的谎言,很没用。

但让他改变主意的,是他的忘年交老太太。

老太太小时候,也被母亲用类似的说法教育。

她年轻的时候,一直嘲笑母亲的这种想法。

但等到她经历过死亡后,才理解了母亲的用意。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太太无法接受丈夫的死亡。

总觉得丈夫还活着,陪着她。

在别人问她「你还想他吗」的时候,她先是点了一下头,然后又极快地否认了。

「我每天都和他谈话。」

在五十年间,每天老太太都把丈夫当作还存在的样子。

直到最近,她才把丈夫用的牙刷扔了。

也意味着,她终于接受了丈夫的离去。

约翰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决定给儿子留下一个记忆箱。

里面有他少时的照片,以及亲手写给儿子的信;

有儿子送给他的那根红蜡烛;

有儿子和他一起拍的大头照。

有唯一一张儿子和生母的照片。

还有他用了一辈子的玻璃刷。

其实在他心底,也是希望儿子永远记着他这个父亲。

虽然自己只能陪伴他几年时光,但却已经弥足珍贵。

所以,看到这。

你恐怕也能理解为什么约翰要把儿子交给那个单身女人抚养。

除了她表现出的随和与真诚。

约翰也不希望再有一个父亲,来替代自己。

他希望儿子,永远都只有他一个爸爸。

正如电影的名字「Nowhere Special」(没有什么特别的)一样。

生离死别,永远都是令人遗憾的。

但它也都是人生常态。

每个人都会经历,没有什么特别。

当至亲逝去,躯壳不在。

曾经在一起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不会消失。

一切只因为一个字,爱。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