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叨叨叨》:用「脑洞综艺脱口秀」打开奥运
进入奥运季,除了赛事本身,我们是否还有更多内容选择呢?如果觉得赛事本身还看不够、意犹未尽的话?
除了直播、点评、采访,我们是否有更多形式选择呢?如果觉得这些形式还不够多样的话?
除了正式的、激昂、宏大叙事的调性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风格选择呢?如果觉得风格可以更突破、更多元的话?
时间在2021年,这个答案是——有的。
昨天,芒果TV和咪咕视频联合上档了一档「奥运+综艺形式+开脑洞」的脱口秀,不管是对于传统的奥运季内容,还是对于传统的脱口秀节目,它的出现,都显得很不一样。
1
不一样的形态:常态的VS新型的
这几年,脱口秀市场渐热。
但是,《奥运叨叨叨》与我们这几年看到的脱口秀有很多不一样之处——
类型上,它不是「常态化脱口秀」,而是「事件型脱口秀」,是以奥运会这样一个特殊事件作为脱口秀的背景量身定制的作品。在节目中,嘉宾们讨论各种与奥运相关的脑洞话题,比如,「如果我是奥运选手,我希望奥运村增加______休闲项目?」「如果奥运项目无限制,你最希望______项目进入奥运?」
这种类型的脱口秀,以往是相对罕见的,恰恰也说明了行业的一种进步,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为奥运营造氛围,为中国健儿加油,让更多观众关心奥运这样一个全球大事件。
播出上,它不是「周更的脱口秀」,而是「日播的脱口秀」。同样,应景于奥运会的举办时间是7月23日-8月8日,《奥运叨叨叨》的播出时间则是7月26日-8月6日,以日播的形式嵌入在奥运会期间,每天中午12:00在芒果TV和咪咕视频播出,另有两期特别节目在湖南卫视晚间22:00播出,恰恰给了追奥运的观众们,在观看赛事之余,有了一个从紧张到放松的切换、平复与缓冲。
而以日播来做脱口秀,在国内亦是罕见的。但这种日播的形式,其实是更好增加与观众之间的粘性,尤其是对于奥运这种「事件型脱口秀」,这种由日播创造的粘性就更加重要。
属性上,它既是垂类的,又不是垂类的。相较于其他什么话题、什么梗都能融的脱口秀,它是垂类的,因为紧扣着奥运这个事件、这个主题;但它又不是完全地以垂类的思维来做这档节目,而是以垂类话题辐射全民话题、引起全民共鸣。
比如在首期节目中,谈到了运动员们可能出现的餐饮问题、压力问题、失眠问题,这不仅仅是奥运村中运动员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每个普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在《奥运叨叨叨》创作时,主创团队就会有意而为之地寻找这种垂类与全民接壤的话题,以让更多观众,尤其是对奥运、对体育了解不多的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共鸣感。
之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么一档「不一样的脱口秀」,既是平台战略合作的结果——
一方面,中国移动咪咕作为2020东京奥运会赛事转播顶级合作伙伴,平台需要进一步丰富奥运主题内容,提高用户粘性、留存时间;另一方面,芒果TV也在积极布局语言类节目在平台整体内容生态中的站位。因此,双方一拍即合,有了《奥运叨叨叨》诞生的背景。
亦是团队自我进化的路径——
制片人明艾晴多年深耕电视脱口秀领域,从「拼盘式脱口秀」的《越策越开心》,到「主题式脱口秀」的《听姐说》,再到「事件型脱口秀」的《奥运叨叨叨》,她正在带领着芒果TV明艾晴团队的成员们,不断拓展脱口秀创作创新的边界。
这是团队的自我进化,也给行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2
不一样的风格:宏大叙事的VS脑洞网感的
在创作《奥运叨叨叨》时,主创团队有意识地将「奥运会本体」与《奥运叨叨叨》做成一组对照关系——
「奥运会本体」是现实时空的,而《奥运叨叨叨》则是架空时空的。
它创造了一个虚拟情境,叫做「怪咖胡同」;创造了一群虚拟人设,有胡同业委会主任(杨迪)、胡同纠纷调解员(大左)、倒闭健身房的老板(董力)、社区广播员(于莎莎)、小卖部老板娘(锤娜丽莎)、大龄单身姑娘(张蓝心)、直播主播女青年(喻美壬)等。
这个对照的用意,其实就是要让奥运会这样一个「世界」的事件变成「市井」的谈资,把它从神坛上拉下来,让它更有人间烟火、更有性格温度。
「奥运会本体」是宏大叙事的,而《奥运叨叨叨》则是放飞脑洞的。
恰逢奥运期间,这群怪咖胡同的怪咖们,每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无限畅想,围绕奥运进行一系列大开脑洞的探讨,几乎所有话题都以「如果」这样的假设作为开头,比如,「如果退役运动员去上综艺节目,我推荐他们参加节目」。
这个对照的用意,则是给观众朋友们,提供另外一种感知、另外一种想象的奥运,不再只是正面的、宏大的叙事,也不再是只有比赛、只有成绩,而能去挖掘很多细节的话题、去延展很多丰富的想象。
因此,这其实是对奥运内容的一个补位,观众对于奥运的心理诉求,不再只有宏大叙事的荣耀感,也希望奥运成为他们的快乐源泉。尤其是对于年轻观众而言,他们更需要这种放飞的想象,放飞的话题,能够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探索欲。
这样具有网感的奥运内容,也才是与时俱进的。
3
不一样的价值:有趣的VS有料的
相较于大部分脱口秀的落点集中在「提供情绪价值的有趣」,《奥运叨叨叨》不但要提供情绪价值,还要提供实用价值。
这个思维,贯穿节目始终,成为一个主要抓手——
每期《奥运叨叨叨》主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开脑洞」,它的价值提供主要在拓宽观众的想象与视野。
比如第一期中,谈到建议给运动员们提供什么解压方式之时,笔者被于莎莎推荐的解压神器「史莱姆」瞬间种草,马上添加了购物车。
制片人明艾晴告诉笔者,其实在进行节目前期准备之时,他们就希望这个开脑洞是能给观众带去实际价值的,也许,能让观众直接用最全的免费影视app得上;也许,能够打开观众的眼界,让他们知道、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新奇的玩意儿。当然,与之对应的,节目组不但要策划好脱口秀的文本,还要在道具上倾注了不少心力。
后一部分是「奥运冷知识抢答赛」,它的价值提供则是增长观众的知识面与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正如上文所说,观众对于奥运需求不再只是宏观的、荣耀的,也开始关注细节的、有趣的。
因此,奥运冷知识抢答赛,就是以这样细节的、有趣的,但又真实存在奥运冷知识作为抓手,让观众们看到奥运会这个月球另一面的真相——原来,奥运会也是挺逗的,也有这么多无厘头的规则、时刻、故事。
举个例子,让读者朋友直观地感受一下。请看下题:
曾经一位铁饼运动员未违反任何规则的,破纪录的一投但却被判无效,原因是?
A、他不在登记在册的运动员名单中;
B、铁饼裁判在看隔壁撑杆跳高,没有看到投掷过程;
C、他走错了赛场,参加了旁边赛场女性铁饼比赛。
(正确答案请移步《奥运叨叨叨》自行查收)
不管哪个选项,都挺无厘头的,但真实奥运会就有这么无厘头的时刻。这个板块,其实有几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意味,把曾经庄严的、肃穆的奥运会,用一种无厘头的方式来解构。
而这,也开启了国内脱口秀的一种新模式——
这是国内第一次,把问题做成话题,把题干做成梗,把益智问答做成脱口秀。
明艾晴介绍道,这种脱口秀的创作方法是:首先,要找到那些本身就出乎意料的、冷门有趣的奥运事实,作为基础;其次,把梗埋到其他选项当中,作为迷惑;再次,让嘉宾们自由发挥,因为不管是正确答案还是迷惑选项,本身都带有梗,所以自然发挥就很有效果。
因此,相对于「文本式脱口秀」的梗埋在文本中,需要脱口秀演员很好的表达、很好的节奏,才能创造效果,需要很强的个人能力;这种「问答式脱口秀」的梗则埋在选项中,它其实有点freestyle的感觉,嘉宾们可以对这些设置好的梗做更多即兴反应、即兴发挥,反而有了脱离文本的生动,这也是为什么这一趴大家要围在一起共同回答,也是创造这种「群口」即兴发挥的效果。
不知道你的人生至今,历经了几个四年,几场奥运。
但在我的人生阅历中,至少从内容产业来说,是在越来越好的。
我们有了更多不一样的选择,看到了不一样的表达,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让国内的文化景观多元起来,让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因为不管探索,还是拓新,都是一种社会向上的力量,媒体拥有这种力量,才能感召观众产生这种力量。
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个创新背后的力量。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