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走了后,兄弟姐妹也就散了,你认可这句话么?为什么?
去年过年的时候,父亲在一旁抽着烟,冷不丁地说一句:这是咱娘还在,要是咱娘不在的话,可能就不会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了吧?
父亲说的这句话是对我大爷、二爷说的,但我在旁边听着有种莫名的伤感。
近年来我也慢慢意识到,当家里的老人走了之后,兄弟姐妹就散了,这句话是真理,为什么?因为我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案例了。
隔壁邻居家分家产我们隔壁邻居家兄弟姐妹4个人,老大是男的,老二是男的,老三是闺女,老四是男的,每次过年的时候人家家里面都比我们家里面热闹。
不能说子孙满堂,可以差不多,过年吃饭的时候那是三四十个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好吧,有点夸张了,是围在三个桌子上吃饭。
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去他们家里面玩,家里的老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年轻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小孩坐在一张桌子上,一共有5个屋子,在农村的平房里面挤得是满满当当的。
外人进去之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当时看了之后我们那叫一个羡慕。
而邻居家的那个老大哥也是异常自豪地说:在咱们村,就没有人吃饭比咱气派,说南加大电影艺术学院本科句不中听的,哪怕将来咱爹娘都百岁之后,咱们还要保持这样。哪怕我们全都百岁之后,也要让咱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坐在一块吃饭过年,图的就是这个氛围。
这句话说完没两年,好巧不巧邻居家的老人也陆陆续续地走了,走了之后就出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邻居家里面一共有5套房子,可有4个兄弟姐妹,这就出问题了,最后那一套房子分给谁?老人活着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嘟嘟囔囔的,今天说给这个人,明天说给那个人,到了都没拿下主意来。
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几个兄弟之间的心病,但是奈何老人还活着,情分在这摆着,也不好多说什么。虽然偶尔会谈起这个话题,但最终也都是不欢而散,说白了这个房子谁都想要,一套房子在村子里面值不了多少钱,也就是八九万。
但是这块地值钱,这个房子将来稍微修缮修缮,给自家孩子当个婚房,那也是挺不错的。就算再不济有了这个房子最起码有个主动权,将来要是能赶上拆迁的话......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互不相让,相互之间吵得那叫一个热闹。
而在去年的时候我们这边吃饭的时候仍然是几家人一块来吃饭,想着去隔壁家讨口酒吃却发现隔壁家的门都是关的,屋里面都没有亮的灯。
后来才知道老人走了之后,隔壁家那4个兄弟姐妹就都分开住了,再也不联系了。
传说为了这套房子还闹了起来,说接下来要打官司,至于这件事情是真是假咱就不知道了,但村里人都这么说,估计这件事情一时半会解决不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父母在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多亲多近,可是父母一旦走了之后,兄弟姐妹之间仿佛只有着偌大的仇恨,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咒骂,恨不得对方比自己先走一步呢?
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兄弟姐妹之间一旦没有了老人依托的桥梁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一,利益分配不均。
绝大多数的老人他们在世的时候都有一部分财产,即便是再没能耐再没出息的老人,这一辈子把钱都花得差不多了,最起码那块宅基地还有。
宅基地上面的房子还有,除此之外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的东西,那就了不得了,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老人走了之后这一部分东西是分给哪一个孩子呢?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件事情老人活着的时候万万不敢谈,甚至也不忍心去谈,把这些东西都给老大吧,因为老大过得惨,不行,那老二老三会不会闹矛盾?
把这个东西都给老二吧,那老大、老三会怎么去想?
简而言之,老人手里面这块东西就是烫手的山芋,绝大多数村子里面的老人或者思想见识没有那么多,顾虑得又比较多,又不善于言语表达的老人都会遇到这一类的问题。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分配,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子女,索性就把这件事情藏起来了。可是早晚有一天藏不了,老人走的时候就出现了财产争夺的最高峰时期。
问题二,老人的疼爱问题。
你千万不要给我说一碗水端得平,一碗水怎么能端的平?
能那也是非常牛的人,绝大多数的老人很难端得平一碗水,自己有三个孩子也好四个孩子也好,当然现在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很少会遇到这种问题,但在往之前的时候,可能就能生出三四个孩子,生出五六个孩子来。
这五六个孩子当中必然有一个是老人最疼爱的,除了这一个之外,剩下的那些孩子当中又必然会有一个是老人最讨厌的,这属于人之常情,就像是一个小学班主任一样,你总不能指望着这个班主任喜欢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学生吧?
这是不切实际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同样道理,老人也是这个道这个样子,这个孩子他就是喜欢,这个孩子就是不喜欢,老人活着的时候大家都念旧情,都会去凑老人。
一旦老人走了之后,那么之前备受老人疼爱的孩子们,可能就慢慢的成为了一种被孤立的对象,那不受老人疼爱或者不如疼爱这个孩子的其他孩子,慢慢的就会和这个孩子做疏远,疏离原因很简单,但老人疼爱的是你,不是我们,咱们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
原因三,鸡毛蒜皮的纠纷。
即便到现在为止,从我们村子的角度出发,兄弟之间、姊妹之间,哪怕是哥哥和妹妹之间,一旦谈婚论嫁了,双方之间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配偶或者另一半,矛盾也就来了,很难做到没有任何嫌弃,手拉手就跟好朋友一样。
这种人有但是很少见,更多的就是家长里短,今天这家和另一家吵架了,明天这一家又和另一家吵架了,双方之间不是在吵架,就是在吵架的路上。
当然没有我说得这么严重,但是如果有兄弟姐妹或者姊妹多的人肯定会有所感触。为什么?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人一多了,矛盾自然而然也就多了。可是这件事情怎么能说得清?清官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就是因为断不开、断不了、断不明白吗?
当这种鸡毛蒜皮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老人一走,家族也就散了”的情况。
第4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家庭了。
老人走的时候应该是多大?一般是在70岁左右,80岁左右甚至能够100岁,对不对?
那老人走的时候,老人的孩子们在干什么?一般是照顾自己的孩子们或者照顾自己的孙子们,这个时候老人的孩子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责任承担,也有了自己的归宿,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未来。
而这些孩子们很难再回到年轻的时候,手拉手是兄弟,手拉手是姐妹,咱们接下来有什么困难一起往前走,不能了。
他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就如同人不能穿越一样,他们只能回味过去的那些好日子,但绝对回不到过去。
这些老人的孩子们,他们散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老人有孩子,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跟车轱辘一样不间断的往前去转,没有办法去逆转,也绝对不可能去逆转。
有的时候觉得亲情之间不在,或者亲情之间慢慢地淡化了,更多原因是亲情本就是有限的。给了自己的孩子,对外人可能就会少一些,即便你们之前是亲兄妹,即便你们之前是亲兄弟或者亲姐妹也是这样。
最后再来说一点:父母都走了,兄弟姐妹散了,基本不来往了,这不是最可悲的。
最可悲的是什么?父母走了之后兄弟姐妹散了,慢慢的变成了反目成仇,今天你不理我,明天我不理你,背后之间捅刀子,甚至相互之间说坏话,阻挠着对方,甚至诅咒的对方,这才是最不合规矩,也是最不合时宜,甚至是最不应该的。
因为血浓于水,你们终究是亲人。
但同样的,借助郭德纲的一句话,别人劝你大度的时候一定要远离他,因为雷劈到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我不指望说因通过一篇文章来改变大家,甚至也不指望一篇文章劝大家大度,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对应的痛苦,我就很难做出对应的决断来,也很难去劝对应的人。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大家顺势而为,父母走了之后,兄弟姐妹之间散也就散了,如果不散还能够保持往来,那就更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