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点燃青春,热评如潮

时间:2021-06-20 03:32:26阅读:3432
6月14日起,北京卫视及相关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连续五天,重磅连播。其题材聚焦之精准、文化

6月14日起,北京卫视及相关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连续五天,重磅连播。其题材聚焦之精准、文化引领与思想激发之上乘、青年人反应之热烈,恰似青春燃烧之势——炽烈、真诚。

节目一经播出,就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其中不乏许多年轻观众的呼声,除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催更,实时互动,也表达了属于他们的态度:“好像上了一堂思政课,不过一点不枯燥,还很过瘾!”,“看到了历史人物更完整的一面,学到了课堂上没教过的东西!”,“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那时那么年轻,真帅啊”……。截止到2021年6月18日,节目在微博平台主话题阅读量超2.8亿,第一集《打破这间铁屋子》播出后,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内容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同城榜第1,相关话题词#觉醒年代主演为播火打call#也登上娱乐榜。第二集《必是赤旗的世界》播出后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达550.1万,掀起互动高潮;第四集《开天辟地大事变》播出后,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1.5亿,话题词#百年前的思政老师如何保证上课抬头率#登上微博热搜第37位、微博热搜要闻榜和微博热搜趋势;除此之外,节目在新媒体视频端持续发酵,短短四天,视频播放量超千万,观看指数达1949.95万,并获得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头条和学习强国媒体的强力推送。

纪录片播出,生动的对话形成了,就在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间;深邃的思想交流产生了,就在百年前的《新青年》与新时代青年之间。谁也不能低估年轻观众的思想高度和鉴赏水平,他们对历史风云、伟人风骨的热情一直在,对生活哲思、信仰追寻的热情也一直在,而要表现出来,或许就少了点燃激情的星星之火。就像这部纪录片开篇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振聋发聩的同时,“播火者”在历史长河中更加熠熠生辉!

自古以来,人们常将推动思想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先驱们,喻为“盗火者”或“播火者”。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聚焦的正是这些“播火者”,以思想、文化视角讲述党史。而承托这些视角得以多维、纵深呈现的,是一支有丰富纪录片创作经验的《档案》主创队伍,是一群来自相关学院、走上屏幕、用心讲述的年轻人,是一批国家顶尖理论大家的理论支持与现场解惑,是浩如烟海的大量书籍档案……

该纪录片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共5集,每集45分钟。

重大题材,破题视角独特

“为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开辟了新路”

建党百年诸多重大题材节目中,选取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为主题来破题、呈现的,凤毛麟角。专家们对这部纪录片的独特选题,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这部片子讲述党史的创作思路,是对当下知识强国、文化强国思想的贯彻,为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开辟了新路。

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奔向强国梦的普通观众而言,能很容易在片子中找到同龄人逐梦的共鸣。一百年前,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怀揣梦想,在风雨中上下求索,思想锤炼、文化淬火,唤醒同胞,引来同行,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国人民的富足安康。他们是“播火者”,勇敢先行、照亮暗夜如灯塔,《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正是对他们忠诚的记录、追思、讴歌与礼赞。

这部纪录片从策划、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播出,花了9个月的时间。纪录片制片人黄炜说:“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历史,长久以来被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很多史实早已广为人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有崭新的理解、独到的角度、深度的挖掘、特别的呈现,尤其要和当下做紧密的勾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做出一部真正属于2021年的纪录片精品。”

事实证明,创作团队做到了。这部纪录片里有令人心动的思想线索的追寻,有青春因理想而燃烧的证据,有先行者暗夜寻路的笃定,让貌似抽象的思想脉络与文化自信,在纪录片特有的逼真、翔实的试听语言中,栩栩而真。5集看完,你会发现,在那个群星闪耀的激荡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思想发展脉络的呈现,那些文化萌芽与成长的态势,有了真实的对应与呼唤……

青春讲述,传承呈现精准

“以青春致敬青春,用真心感悟初心”。

北京卫视品牌栏目《档案》的呈现模式,已属经典——通过讲述、实景拍摄、专家采访、静物、历史影像素材等手段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纪录作品。然而,此次的讲述形式,又有大胆创新并形成了该纪录片的重要亮点之一——“以青春致敬青春,用真心感悟初心”。

据制片人黄炜介绍,“以青春致敬青春,用真心感悟初心”是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语言说历史。区别于艺人或专业主持人,纪录片创造性地与十余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大胆邀请青年师生作为讲述人。这三十多位年轻的讲述人,都是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顶尖学府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多数是硕士、博士。他们的讲述生动可信、灵动盎然,青春震撼力扑面,使传统重大题材纪录片“板起面孔说教”的窠臼,瞬间泯然。

纪录片总导演郝霖说:“这些青年讲述人不仅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很多还在各自专门领域有所深耕。他们把历史和自己的研究或经历紧密勾连,表达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感悟、让历史变得更有温度、态度。这个过程也是打通时空,让历史和当下、和未来相连接的过程。由此,新时代年轻人向革命先辈致敬,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共产党人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精准呈现。”

专家护航,史料珍贵罕见

“论述必有依据”“引用必有原文”

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过程,秉承严谨的科学精神,拒绝杜撰、拒绝调侃。为做到“论述必有依据”、“引用必有原文”,导演们在撰稿期间查阅了大量书籍档案,和各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10多次的策划会。

近200份文献、档案的呈现,出自中央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市档案馆及各大地方档案馆、纪念地等,不仅数量大、价值高,而且深度挖掘,有很多还是第一次看到!比如,李大钊被捕的照片,特务调查陈独秀的档案,毛泽东的党证、毛泽东在长辛店的照片、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记录,存留近百年的《国立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史料珍贵、罕见、翔实。另外,本片拥有顶级的专家护航队伍,欧阳淞、张海鹏、龙平平等顶尖理论大家,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的出镜,更让本片的理论扎实性与权威性陡增,为以纪实为审美底色的影视形式,增加了坚实感。

视听语言,人物描摹凝练

“点种!”“革命的种,共产主义的种。”

该片是成熟创作团队潜心打造的作品,整体制作既有影视的细腻纹理,又具备纪录片的高级质感,灵动丰富中彰显创作团队的工匠精神。在成熟且不可撼动的价值观的引导下,有知识,有分享,更通过一个一个人物章节,让观众一并接收到了强烈的态度和表达情绪。因为纪录片中涉及的人物,无不感情丰沛动人,情绪真实有证。陈独秀、李大钊曾经的苦闷,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为信仰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在最好的年华……片中第一集,只有19岁的李大钊,怅然吟出:“泪洒西风独依楼”;而在第二集中,暑假回河北老家的李大钊被问在北京干什么,他已浅笑而坚定作答:“点种!”同时,李大钊短暂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段活动影像,也出现在观众面前……

与此同时,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知识分子,因史料细节而愈发细腻、真实。他们的传奇性和文人风骨,也因为一句句真实言语的重述,一个个真实影像片段的挖掘,而迎风壮大。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热血与儒雅并存,坚守道义与捍卫尊严共举,信服之际,心生敬仰。

纪录片探访了全国几十个革命活动旧址,尤其是十几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沙、武汉、昌黎等地实景拍摄,跟随讲述人的视角,那些历史的发生地、百年前人们的信仰之路陈现在观众眼前。而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无怨无悔的一位位大写的人,就在观众心中岿然而立。是他们让宏大题材视野更加生动,让纪录片的细节与立意更加值得回味。

大型文献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生动而准确地呈现了一百年前古老中国风云激荡的思潮流变与民族的觉醒,其体现出的文化自信,也如一粒火种,进一步点燃了年轻观众对建党前后这段历史的热情。又一波学党史的文化热潮,正滚滚而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