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端午节看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与传统习俗异同
中国这片土地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水土自然环境东西南北差异巨大,56个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同为华夏民族,我们都拥有二十四节气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共同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当天讲究怎么过节,但归根到底,会因为居住环境以及民族传统不同,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习俗文化与饮食习惯。
今天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而死这一典故,才华横溢的屈原写过《离骚》,它为人称道的不仅是因为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他的惊天之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为后人所传颂。过往历史上的今天,在大江大河分布广泛的南方,会有赛龙舟的过节文化。黄河以北的北方,赛龙舟习俗则没那么浓厚。但这一天的共同点是,无论南北方,很多居民都会包粽子,据说包粽子的习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意愿:屈原投江时,人们为了防治河鱼吃屈原的身体,主动把用艾叶、芭蕉叶、米粽叶包好的带馅米粽子投到江中,让鱼吃饱了,就不会再去碰屈原。
差异的地方在于,会有部分地区的部分民族,会在端午节的今天,不仅包粽子吃粽子,宰鸡杀鸭,烧香拜佛,拜神祭祖,以祈求平安喜乐,家庭幸福。直到我去了西安上大学,才发现南北方存在一个更大的饮食习惯差异,端午节当天,岭南地区的居民口味,习惯吃肉、蛋做成的咸米粽;黄河以北的居民,则喜好添加蜂蜜、红枣为馅料的甜粽。实在长见识,口味并无绝对对错之分,只因居民饮食习惯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又来源于气候,南方居民爱好用腌制的咸肉作为粽子馅料,一个可以乐观推测的原因是,南方气候炎热,肉类在没有冰箱制冷保鲜的历史年代,通常要添加过量的钠盐腌制才能更好地保存。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则无此食物保存烦恼。另外一个能解析为何北方居民喜好用蜜枣作为粽子馅料的原因是,古代南北方交通并不通畅,北方盛产枣子,南方则缺少枣子树成长所需的气候土壤,把北方的红枣穿越五岭大山运送到南方,实在有点“山高皇帝远”般的鞭长莫及。
端午节饮食文化差异,仅仅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节日差异表现中的一个。在元宵节当天,北方居民会做汤圆吃汤圆,北方的汤圆,必定是有花生、芝麻等馅料的,汤底必定是甜味调的。南方鲜有人家在元宵节这一天做汤圆,但南方人做的汤圆,汤圆里面馅料是可有可无的,至于汤底调味嘛,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鸡汤鸭汤猪肉汤这些咸味调。北方人做的汤圆,必定是用面粉做的;南方人做的汤圆,通常都是用糯米粉做的——一个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南方居民这一天则依旧喜好包粽子,逢人见客送上几个让人家尝尝口味。但在这一天,除了吃的方面,逛花市、赏花灯则是南北方共同的节日喜庆活动了吧。
无独有偶,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居民,在除夕夜这一天,会蒸几笼包子馒头,再炒上几个小菜,然后一口馒头一口菜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了,谓之“团圆饭”。南方居民在除夕夜这一天则讲究了,除夕夜这一趟,在外打拼再忙的游子,也会放下身边事务回家过年,等候在家的家人不仅会包粽子,还做汤圆,然后再吃年夜饭,毕竟,除夕是团团圆圆之日,怎少得了汤圆呢,汤圆汤圆,寓意“团圆”,大概如此吧。
除夕夜之前的冬至节这一天,南北方饮食上又有怎样的差异呢,冬至这一天,北方人是会吃饺子的,对,大家即使校园餐厅里排起长队来,也一定要在冬至这一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个来自北方的大学同学兼舍友告诉我,吃饺子是为了防止入冬后耳朵被冻伤,生冻疮。我作为吃混沌宇宙、吃云吞的长大的南方人,我站在饺子档口窗口,看着菜单栏上的“韭”菜鸡蛋饺子,跟个体户老板说:“我要一份“Fei”菜鸡蛋饺子,小份,不辣,不用加酸醋。”老板一脸懵逼地看着我似乎没听懂,我再复述一遍“fei”菜鸡蛋饺子,只听到猪队友舍友笑出了猪叫声,老板才秒懂我意思,我瞬间涨红了脸。呵,冬至节这一天,我老家还是会包粽子做粽子吃粽子。
在一碗豆腐花的口味上,南北方人刚好对调过来。北方人吃豆腐花,必须是咸辣口味的——卤水、辣椒、豆芽、香菜,啥杂七杂八的都往一碗本来清纯无比的豆腐花里添加。北方人吃杂七杂八一锅炖出来的胡辣汤之好甚于香辣豆腐花,足以见分晓。南方人吃豆腐花,则必须是甜的,无它,只允许甜,可加蜂蜜或者其他糖,但绝不添加其他非甜味的“杂质”进去。对南方人而言,一碗看着纯净、入口清甜的豆花,足以沁人心脾,心容万物,夫复何求?
以上过节期间南北人民主要饮食品味的不同颇具代表性,但也仅仅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饮食文化差异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惊喜,可能还是需要自我旅行去探索吧,如果你解锁了更多的惊喜,欢迎在评论区经典喜剧电影大全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