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公开道歉,宋丹丹怒怼:“你不是很有教养吗?”

时间:2021-06-07 10:57:24阅读:1540
节目阵仗很大,有15个嘉宾。宋丹丹、舒淇、郭麒麟、陈陈陈、赖冠霖、辣目洋子、李雪琴、孟子义、欧欧、彭楚粤、苏芒、汪苏泷、张翰、周杰、周也。看起来是个大制作,结果一开场就来了个一锅乱炖。排名第一电影票房
  • 郭麒麟,男,1996年2月8日生,天津人,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大儿子,德云社相声演员。…

节目阵仗很大,有15个嘉宾。

宋丹丹、舒淇、郭麒麟、陈陈陈、赖冠霖、辣目洋子、李雪琴、孟子义、欧欧、彭楚粤、苏芒、汪苏泷、张翰、周杰、周也。看起来是个大制作,结果一开场就来了个一锅乱炖。

排名第一电影票房这个节目定位非常模糊,自称是“群居生活体验类真人秀”。说人可以享受孤独,还没办法脱离群体独立生存,说要社交,说要彼此熟悉,说要共同建设桃花坞。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是,这15个人基本上都不认识。而且年龄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现实点说,他们咖位还不同,各方各面相差都不小。像我们去大规模的联谊活动,就算身边都是同龄人,我肯定也要扒拉着一个稍微比较熟悉一点的慢慢“混”,慢慢再去拓展社交的边界,再融入。但这个节目一上来,没有过渡的,直接一堆不认识的人扔一起,你们给我相亲相爱去吧,可能吗?于是我们看到,嘉宾们一个一个登场,在场的人就开始抓着一个又一个“寒暄”。没有技巧层面的启发,没有任何社交教育作用,只是强行聊天,纯粹就是尴尬。导致尴尬的重要一点,就是年龄层相差巨大,彼此的话题和关注内容,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而一堆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本能地会给年长者更多的关注和尊重,长辈会有更多话语权。

所以,像郭麒麟和宋丹丹在节目中第一次见面,我懵了。郭麒麟算是比较讨人喜欢的小辈了,会说话,面上也总是乐呵呵的,对前辈很有礼貌。而宋丹丹已经61岁了,客观上来说,她应该被做“长辈”来看待。她来得很早,是15人里面来得最早的一个。舒淇因为没有看到人,在外面等了很久,郭麒麟是第二个到场的。一进门,郭麒麟看到有人,立马就道歉了,很谦逊:抱歉,我来晚了,还让您等我。

宋丹丹走过去握手,他们之前合作过。对郭麒麟的印象不错,她一边握手一边打量:听说你是教养很好的一个孩子?

郭麒麟连连摆手,“这会教养就不怎么样。”郭麒麟很明显是有和长辈交往的经验的,这时候没有慌乱或者惶恐,也没有较真,连连赔罪把场面弄得冷硬。他很自然地走到一边,赔礼道,“等会我自罚一杯。”

宋丹丹闻言也笑了,放下的话题再次提起:“我等了你一个小时。”郭麒麟屁股都没坐热,直接从椅子上站起来,但面上依旧轻快:“那我也别坐着了,我站着吧。”宋丹丹又乐了。两人第一次见面,成功破冰。从这短短的初遇可以看出,宋丹丹是一个有点严肃的长辈,虽然也能开玩笑,但要把控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她没有恶意,但好在这是郭麒麟。如果换成其他比较敏感的孩子,到时估计宋丹丹还要自己“破梗”表示自己是开玩笑的,到时候那场面更尴尬。紧接着舒淇进来了。

我们总说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形状,但在社交中,三个人的交往反而容易产生问题。因为很容易形成“2+1”的模式,有一个人会被边缘化。而舒淇他们没有,他们在饭桌上形成“两面包夹之势”。不是2+1,是二对一。宋丹丹和舒淇,有点像长辈对小辈的好奇和慈祥:

“你哪年的,有女朋友了吗?”“有暗恋的人吗,大方点说出来。”“喜欢什么类型的,是暴烈的还是温柔的,眼睛大的还是眼睛小的?”……

谢谢,已经开始窒息了。

和经验的人都知道,和年长者交往交流,总是会聊到这些话题。他们不是刻意为难,也并非故意让人尴尬。只是很多情况下,他们作为长辈,有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要控住场面,提起话题,不能让场子冷下来。对新朋友持续释放好奇心,是长辈们打破隔阂的第一步。他们不知道当下的流行与爱好,最万能的话题就是工作、婚恋、家庭。关注基本情况,进行社交破冰,其实是年长者的善意和体贴,想要尽快掌握信息、尽快熟悉情况。而且长辈们自己聊天的时候,也是第一句就聊这些。他们意识不到当代年轻人怕死“催婚”、“问恋爱”了。

这就是年龄差带来的,无法避免和消除的社交差距。也有人说郭麒麟很可怜,避无可避最终只能“尿遁”,说他年龄小、资历浅就被随意调侃、催婚。其实从社交层面上来说,这个场景不能这么理解。要知道,人际交往中最可怕的,不是被讨论,而是被忽略、被边缘化。而日常生活中,在朋友聚会的时候经常被打趣和开玩笑的那个人,看似处于食物链低端,实际上却是社交活动的焦点和中心。社交场合中,情绪能量所聚集之处,就是社交地位最高的人。

像后面汪苏泷登场,这种社交情况又重演了一次。但区别就出来了。因为宋丹丹听过郭麒麟,也知道郭德纲,却似乎完全不知道汪苏泷。处于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再问婚恋、家庭就有些太亲近了,于是宋丹丹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工作。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边界感。

你多大开始出道的?你最有名的一首歌是什么?最后的落脚点才是,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汪苏泷也是招架不住,面对宋丹丹的热情关怀,疯狂岔开话题。

虽然尴尬,但双方还是愿意彼此了解和沟通的。但一堆人里面,难免一两个例外。当大家都极力塑造一个和和美美的交际氛围,面上带着标准的露齿笑打着配合,想要循序渐进的时候,但凡有一个人不配合,场面就会无法控制地滑向尴尬的深渊。我说的就是张翰。大家初次见面,围一圈做自我介绍,介绍一下名字、身份,再加上大家都是娱乐圈的,加个代表作,好让大家形成基本认知。很基础的要求。张翰不知道为什么,很抗拒这个话题,不肯说自己的代表作。

这让人很疑惑,代表作又不是隐私,随便上网都能查到的消息,为什么不能说?大家一圈说下去,郭麒麟不算正统的演员,也说了代表作是相声,这就是一个基本程序化的简单流程,没人跟你较真《一起来看流星雨》、《珊珊来吃》算不算是传统意义上口碑和名气双全的“代表作”。要真这么细究,全场除了宋丹丹、舒淇、周杰,全灭。但就是卡死在张翰那里,他说他自己没有代表作。宋丹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你就不诚实,你没有名你也不会来这。

张翰就是咬死了不说:我没有名,我就是演员。

退一万步说,一个演员,没有代表作,你还挺硬气,还能自称演员?节目一播出,张翰粉丝就开整了,说宋丹丹仗着自己年龄大就欺负人,张翰心思单纯,就是个普通演员,不想说代表作没必要硬逼着人家。但这就是你的工作啊!参加这个综艺,就要做好你的工作啊,社交就是第一步,结果给你整的有多大难题一样。他自己在节目上也说,他只是为工作而来。谢谢,你倒是工作啊!我疑惑的头都掉了。就像我去餐厅,问主厨,你们招牌菜是什么?主厨皱眉:你不礼貌。救命。最后,宋丹丹还给张翰道歉,说自己可能太着急了。

除却这种人情世故上的尴尬,节目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你看年龄不同的人相处尴尬,那么同龄人相处会和谐一点吗?这个节目告诉我们,不会。像孟子义跟郭麒麟。郭麒麟坐上后座,一上车,孟子义“如临大敌”:你不会要跟我炒CP吧?

郭麒麟无语,郭麒麟转身离开。

一群人大合照,大家都站定了位置,孟子义忽然跑到最前面,稳站C位,一边摆pose一边笑着问:你们不会把我P掉吧?我作为一个观众能说什么,长叹一口气掩饰窒息罢了。再比如苏芒女士。之前就因为解说“内卷”,说内卷是现代年轻人欲望高,却不够努力造成的,那种有钱人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引发了部分年轻人的不满。然后一转头,在节目上公然说,每个人一天餐费650元不够吃。

具体情况如下:

苏芒:你们每一天每一个人先交伙食费。陈陈陈:我们先定一个数,大家先交了。宋丹丹:那650吧。苏芒:不行,650不够。宋丹丹:为啥呀?苏芒:“你早上不喝奶不吃鸡蛋呀?我们要吃好一点!我不能那么差的伙食!”

多少人一天都赚不到650,然后还要嘴年轻人高欲望、不努力,这节目一播出更是激化矛盾。再加上,那个时间点恰好是,让我们大中华每个人都能吃饱饭的、简朴节约的袁隆平爷爷离世不久,这种饭桌上的奢靡之风就稍显讽刺。热搜炸了。节目组紧急公关,说是大家先交650元,用于15人21天的生活费。

......这解释简直就是在把观众当傻子。连节目内容都对不上。总体上来说,整个节目,亮点有,但是少。一期看下来,最舒心的就是23岁的周也。一直鼓励着比较悲观消极的彭楚粤,算是整个节目里看着最温暖的画面了。

但瑜不掩瑕。15个人,注定是群像综艺了。如何在节目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突出每个人的独特性,是大难题,也是这部综艺好看与否的重要标准。现在问题是,好看的嘉宾、互动,因为要分part给其他嘉宾,容易“浅尝辄止”。而尴尬的内容,又是真的尴尬到极点。所以,喜欢看人尴尬的可以去看,想要锻炼尴尬下限的可以去看,其他的朋友们,不建议了哈。本来是想看节目给大家总结一套社交经验,结果看下来......戏剧化居多,指导意义较少,所以还是我自己来分析吧。蔡康永曾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一书中写道:“别人骂你一句,你会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社交的本质是互惠。包括利益互惠,和情感互惠。前者,比如客户、人脉、渠道、知识、技能等;像孟子义,她的“剧本感”、镜头前表现出来的“作”、跟各种互动表现,结合节目播出后及时跟上的#孟子义 情商#、#孟子义 已经被经纪人骂了#两个热搜,都能看出她的社交重点更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她现在需要的人气和话题性。

后者,比如安慰、鼓励、理解这种正面情绪的提供;像周也,给彭楚粤提供的情感帮助。

彭楚粤后续采访说周也是个小天使,可见一斑。

人际交往追根究底不外乎这两点。当这两种需求都不被满足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效社交”。这不是功利性解读。因为良性的社交关系,永远是共赢的。交际也不是单纯地向对方索取和讨要。博弈论中有一个名词,叫做“零和思维”。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双方利益在竞争中此消彼长。社交思维中,我们应当避免形成这种将对方预设成“假想敌”的思维方式。更应当建立起一种共赢的社交思维,我们都能获得双方想要的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社交?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是明确自己的社交目的。漫无目的地交朋友,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如果是为了脱单,可以去寻找相亲群体,比如相亲会、同城会、校友会......如果是为了工作,同事、上司、其他同行,一些圈内的交流会、小讲座,都可以主动出击。其次,多发挥熟人的力量。不要小瞧“朋友的朋友”。心理学专家Stanley Milgram提出过“六度分隔理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且“朋友的朋友”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圈层,也省去了很多筛选的时间。克伦威尔说过:友谊之光像磷火,当四周漆黑之际最为显露。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