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群嘲?这一次我想为她说话

时间:2021-06-06 13:07:12阅读:4320
本周最热话题,无疑是「三孩生育政策」。微博阅读量突破44亿,朋友圈刷屏,全民热议。准确来说,是全民吐槽。有人发现宣传画上的错别字:把生育的「育」,写成了病入膏肓的「肓」;有人指出,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

本周最热话题,无疑是「三孩生育政策」。

微博阅读量突破44亿,朋友圈刷屏,全民热议。

准确来说,是全民吐槽。

有人发现宣传画上的错别字:把生育的「育」,写成了病入膏肓的「肓」;

有人指出,不是不想生,而是生不起;

还有人担忧,三孩政策会进一步降低女性的职场地位。

总之,大部分网友都对「三孩」表示抗拒。

理性讨论或犀利吐槽,都无可厚非。

但网上也存在一些刺耳的声音,嘲笑、攻击甚至辱骂想生孩子的人。

这就有点不合适了。

鱼叔认为,生还是不生,属于个人意愿。

选择不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选择生育的人,也不该被群嘲。

就比如今天要安利的新剧的主人公。

他们疯狂想要孩子,完全不惧别人的眼光。

疯狂到什么程度呢?

为了不错过受孕最佳时机,在公交车上就开始造人运动了。

这样搞笑奇葩的事,在剧里还有很多。

或许能刷新你对「生育」的看法——

《尝试》第二季

Trying

这是一部非常冷门的宝藏剧,目前豆瓣还不到两百人评价。

毕竟,它没有大牌明星,又选择了「生育」这么一个听上去很严肃的题材。

可一旦入坑,绝对会无条件成为「自来水」。

这高达9.4的豆瓣评分,足以说明其质量。

在讲新一季之前,鱼叔先带大家回顾第一季的故事。

妮基和杰森,是一对想要孩子想到发疯的夫妻。

为了能有自己的孩子,俩人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一幕。

一天晚上,他们刚从酒吧蹦迪出来,乘公交回家。

意识到今天正好是排卵日的窗口期,于是直接在公交车上「趁热打铁」。

可事与愿违。

就算掐准了时间,还是没能成功造出小生命。

他们也尝试过试管婴儿,依旧以失败告终。

直到被医生告知:「你们永远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

妮基心碎了,她不禁自问:

「为什么我会为了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难过呢?」

实在没辙了,妮基和杰森达成共识——

领养一个孩子。

但领养机构有着严格的审核机制:

需要花一年的时间,评估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父母,是否有能力将孩子健康地抚养长大。

第一季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一年里。

为了达到机构的各项指标,妮基和杰森开始为此准备。

一开始,两人靠耍些小聪明,试图提升社会形象。

比如临时给慈善机构捐款。

去超市买烟买酒全部改用现金,免得被机构查出购物记录。

删除推特上爆粗口的的动态,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粗鲁。

就连寄给机构的申请表,也要特地喷上香水,彰显生活情调。

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迟早要露馅。

这不,妮基和杰森在一次「领养互助」聚会上,认识了其他候选人。

这才发现,人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竞争力很强。

如果只会投机取巧,根本就毫无胜算。

于是,妮基和杰森决定真正做出改变。

两个原本「糟糕」的人,逐渐变得更好。

他们给家里的灯装上可爱的灯罩。

把两人各自的缺点全部写下来,然后对照着改正。

去听关于儿童心理的讲座,阅读亲子关系的书籍。

参加「治疗性再抚育小组」,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共处。

也尝试着去帮朋友带了一天孩子。

把孩子送回去后,两人有了更多的思考。

原来,养育孩子比想象中辛苦得多。

妮基和杰森一边忙青春电影美国着准备领养审核,一边还要应对身边的难题。

妮基的好闺蜜患上了轻微的产后抑郁,老公还出轨了;

杰森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批评,不能再用他喜欢的方式讲课。

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琐事被堆积在一起,反倒更能使我们感同身受。

毕竟。

生活很多时候都令人措手不及,它不会等我们把一件事解决完了再安排下一件事。

正如妮基和杰森,现阶段要兼顾领养审核和各种琐事。

等将来成功领养了孩子,他们更需要学会理顺这「一团糟」的生活。

当妮基被各种琐事压得喘不过气,丧失信心时。

杰森安慰道,不需要让所有人都承认你很优秀,只要孩子觉得足够好,那就行了。

「如果你的内心是个孩子的话,孩子也一定会喜欢你的。」

在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中,漫长的一年过去了。

妮基和杰森如愿通过评估。

激动到落泪,开始憧憬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日子。

第二季的故事,便讲的是领养机构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孩子。

匹配到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名叫「詹姆士」的小男孩。

两人兴奋不已,但随即也出现了分歧——

妮基一直希望领养一名女孩。

并不是她不喜欢男孩子,而是她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好男孩。

妮基认为,这个社会给了男性群体太多的特权和关照。

社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她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整个社会抗衡。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偏激,但也恰恰说明了妮基的责任心。

她在意孩子今后的成长,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引导孩子,免得误入歧途。

杰森没有直接否定妮基,一直在想办法说服她。

直至妮基自己想明白了,正因为她见过太多糟糕的男性,所以「这世界或许需要一个由我们养大的男孩。」

于是他们提交申请,从早到晚抱着手机,焦急地等待审核结果。

他们在家中提前布置,往儿童房的门上贴上「詹姆士」的名字。

还连夜练习踢足球,因为从资料里得知詹姆士喜欢足球。

但。

就在他们满心期待时,却突然被告知:

詹姆士已经被另一个更合适的家庭领养了。

两人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

不过,机构的人告诉他们不要太灰心,隔天刚好有半年一度的「领养活动日」。

届时会有许多还没找到新家的孩子在一起玩。

这是妮基和杰森的好机会。

活动当天,两人为亲近孩子,打扮成了卡通形象。

他们遇见了一位孤独的女孩,名叫「公主」。

两人的着装一下就吸引了公主。

公主一直回头看着他们,若有所思。

那一瞬间,妮基觉得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

可情况并不简单。

他们深入了解后得知,公主还有一个弟弟,但姐弟俩被机构分开出养。

妮基和杰森再次有了不同意见。

妮基坚持认为,不管有多么喜欢公主,都不应该只单独领养她一人,而狠心将姐弟两拆散。

因为她自己也有一个姐姐,所以更能感同身受。

而杰森认为,领养公主就等于是在帮她。

也应该尊重领养机构的规则。

所以,前三集播出后,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妮基和杰森会收养公主吗?

如果收养,会将公主的弟弟一并带回家吗?

看到这你会发现,《尝试》这部剧和以往探讨「生育」话题的其他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

没有孩子。

这恰恰也是《尝试》最大的亮点。

妮基和杰森明明从未拥有过自己的孩子。

反倒把生育该考虑的诸多问题刻画得入木三分。

甚至比很多有孩子的家庭还要具体——

如何相处,如何沟通,如何教育,如何应对好孩子和社会的关系。

他们日常的行为,都仿佛被一个「看不见的孩子」约束着。

正应了那句话:「孩子的到来,是帮助父母二次成长的。」

也因为他们没有孩子,所以一直不断地从不同的孩子身上学习。

学会如何与不同性别、性格、年龄的孩子相处。

《尝试》让鱼叔想到不久前「带男孩进女厕」的现象。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写过一句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毛骨悚然。」

很好地点出了如今很多生育问题的病灶。

就像这部剧的片名,「尝试」。

为了孩子的到来,妮基和杰森一直在尝试成为合格的父母,就像一个不断自我升级的过程。

当然,我们清楚这样的准备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要记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不负责任的生育,是殃及一生的悲剧。

「生育」一词,包括了「生」和「育」:不只是把孩子生下来,更要养育好孩子。

否则将会给孩子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都挺好》中从小受到轻视的苏明玉,长大后发出这样的质问:

「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为什么?」

何以为家》中的赞恩,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

「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为人父母,的确不需要通过考试、持证上岗。

但却需要充足的准备,和持之以恒的学习。

毕竟,选择生育,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而不是为了响应政策、完成任务而已。

评论

  • 评论加载中...